3月8日,在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沪宁段站前Ⅶ标隧道施工现场,技术员小李正通过手机APP查看混凝土养护进度。屏幕上,三条机械臂正在拱顶优雅摆动,细密水雾均匀洒落在混凝土表面——这正是“三位一体”喷淋系统在自动巡航。
“以前养护靠工人背着水管爬脚手架,现在系统自己‘记住’了隧道轮廓,像智能园丁一样精准照料每个角落。”小李感慨道,这项融合动态喷头与北斗定位的创新,使单日养护面积突破2000平方米,而水资源消耗却直降40%。
据悉,该项目部凭借多项自主研发的实用新型专利及“智慧一局”创新提案,在项目施工技术层次掀起一股创新热潮。不仅攻克了复杂施工场景中的技术难题,更以智能、绿色、安全的创新实践,为项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实现了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的“双提升”。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构建“设计-施工-养护”全链条技术体系,成功破解了传统工艺中结构稳定性差、施工效率低、养护成本高的多重困局,打造了隧道智能建造的新生态。“以前在泥坑里检测像走钢丝,现在护筒和弧形踏板组成了‘移动安全舱’,还能自动调节检测深度。”他说,这套装置使单日检桩数量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声测管破损率从15%归零。它与钢筋保护层检测仪的联动,让混凝土耐久性达标率突破95%,相当于给隧道上了“终身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能建造的魔法在隐蔽工程中也同样愈发耀眼。在项目TRD施工监控中心,北斗系统正在大屏上绘制“地下心电图”,20余项参数实时跳动。这种将人工经验转化为数据算法的突破,使单桩施工成本直降15%,成桩合格率锁定99%——相当于每100根桩仅允许1根铅笔粗细的偏差。
沪渝蓉项目践行“科技兴企”战略,通过技术攻关与工艺优化,解决了隧道明挖段、拱形断面施工中的多项技术瓶颈,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从北斗高精度成孔管控到自行走喷淋养护体系,从模块化台车到数字化检测装备,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并成功应用于重载铁路、复杂地质隧道等场景,实现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获14项国家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表多篇核心技术论文以及QC技术成果,涵盖智能施工、精准监测、绿色养护等领域。
延伸阅读:
南京门西将上新!数字生活街区地上主体结构已完工 拔节生长看雄安丨“打印”一座大剧院 在公园里办公!济南首个“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建筑将于6月底竣工(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