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最新资讯 >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通报关于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4年度工作情况。包括深圳在内的8个试点城市着力构建发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和产业体系,引导和支持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和细分领域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涌现出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综合表现获评为“优秀”。
当前,深圳正加快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力争在智能建造领域先行示范。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多个重点项目,深入了解工程背后强劲的科技生产力,切身感受到智能建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数字化管理生态
深藏地下18米、占地面积足有7个标准篮球场大——位于龙华区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打造的全国最大地下全自动智能书库,引得“山西姥爷”王朝珠在参观时连呼“震撼”。这个全国首创的超深埋藏式立体书库,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
它是精准存取图书的“机器人管家”,配备的15台料箱式堆垛机每小时可精准存取1600多箱图书,通过精准绑定书箱信息,系统可快速通过每册图书中的智能芯片定位到具体位置;它也是跨层穿梭的“图书快递员”,24台轨道小车组成的调阅系统在收到读者申请后可按照智能规划路线精准运送图书,最快仅8分钟让“立等可取”成为现实;它还是智能识别的“文献分拣师”,工作人员只需将已归还的图书码放在传送带上,系统便可感应智能芯片,精准识别书本所属楼层区域和分类信息,并推送至对应的分拣格口。
“数字化背景下,智能立体书库对传统图书馆藏方式进行了革新,并通过集成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实现了藏书的优化管理与快速流通,为智慧物流、智慧图书馆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该馆组织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表示。
目光一路朝南,由中建二局华南公司承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翼-1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依托前沿科技力量,该项目在智慧工地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集成了AI蜂鸟视频识别、劳务大数据管理、全周期物资管控、智能安全预警及质量溯源分析等创新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数字化管理生态。
“AI蜂鸟视频识别系统内置了20余种工程相关算法,通过边缘端解析与云端汇聚,形成‘端边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可实时识别施工现场风险因素,为安全管理提供精准预警。项目各方通过云端数据共享平台可对图纸、模型、往来文件及现场安全、质量、进度进行协同管理,监控系统、大型设备运行等模块实时联动,形成‘智慧大脑’,推动项目管理趋向精细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翼-1项目经理胡亮表示。
技术赋能下,创新成果正转化为实际效益。截至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翼-1项目的科技创效金额已占项目总效益的19.76%,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技术助力提质增效
位于蛇口片区的招商局太子湾大厦项目现场,同样是一片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标性建筑之一,该项目主体由高度为380米的塔楼和附属裙房组成,为蛇口片区第一高楼,是集办公、商业、酒店、高端餐饮等多业态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预计于2026年竣工完成。
据项目经理李建峰介绍,太子湾大厦项目在建设中引入了智能制造理念,通过有限元模拟、实时应力应变监测等手段,精确指导了施工过程,提高了现场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特别是转换桁架复杂节点的优化设计和分离式SRC柱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也提升了结构的整体性能。”
再走进中建七局六公司机荷高速改扩建项目现场,施工人员们干劲十足,奋战在各自岗位上,各项作业正有序进行中。截至目前,该工程完成树木采伐约13万平方米,施工便道铺设超过800米,完成了多处变压器基础施工及变压器安装,为后续主体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
“项目将大规模应用装配化技术,全线桥梁节段拼装规模达32000榀,装配化率突破80%,为国内高速公路工程之最。”机荷高速第六合同段项目执行经理高晨介绍,该项目构建的"智慧化主动交通管控平台"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如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全路段三维可视化监控,在线仿真系统可预测未来15分钟交通流变化,准确率达92%;AI异常识别系统能在10秒内发现交通事故并启动应急响应。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深圳近年来落地实施有关政策,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例如,《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深圳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2024年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建设科技和标准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措施,把发展智能建造作为塑造建设行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的同时,也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出示范作用。
延伸阅读:
董梁高速沈海至新泰段“数字高速”、隧道智能建造取得新进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赋能智能建造 深圳重点工程“黑科技”满满 安徽拟加快推广智能建造技术产品(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