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智能建造 - 最新资讯 >
打印 0条评论来源: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
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通报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下简称“试点城市”)2024年度工作情况,在通报中提出,2024年,24个试点城市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加快落地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大力拓展试点工程应用场景,探索培育智能建造新产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经试点城市自评、试点城市互评、行业专家会评,深圳等8个试点城市着力构建发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和产业体系,引导和支持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和细分领域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涌现出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综合表现优秀,予以表扬。这是深圳智能建造试点工作连续第二年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表扬。
作为全国智能建造24个试点城市之一,深圳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累计有28条举措纳入全国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取得了良好成效:
发布《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六大体系”建设;
发布智能建造技术目录(第二版),涵盖七大版块42项技术;
遴选124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涵盖学校、保障性住房、“工业上楼”建筑、轨道交通等多种工程类型,有多个项目入选住建部、广东省试点项目;
发布两批共40家产业链企业,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链。
科技创新有突破,成果转化见实效
01.打造核心技术创新平台
全市已建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6个,省级19个,市级13个。
02.攻克重要领域关键技术
2024年新增立项智能建造领域科技计划项目23个,累计113个。全市工程建设领域获科学技术奖38项(国家级1项、省级22项、市级15项),华夏建设科技奖42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1项。
03.发布典型案例清单
2024年发布深圳市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36项,其中已有8项技术列入住建部典型案例,21项技术列入广东省住建厅典型案例。
04.促进成果转化标准化
▲中建钢构焊接机器人
▲小库智能设计云平台自动生成设计方案
2024年新立项智能建造领域标准13项,累计发布实施相关标准26项;发布《建筑机器人补充子目(试行)》,填补了我市建筑机器人施工计价依据的空白。
集成应用有特色,实施路径见真章
01.推广模块化集成建筑实现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目前,我市已建和在建模块化建筑项目63个,通过模块化集成技术将近80%的传统施工现场作业集成到工厂内完成,有利于项目建设全环节采用智能建造成套技术。
02.推广施工装备集成平台 打造移动式造楼工厂
▲造楼机建设近照
▲单塔多笼循环电梯
目前,我市有8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采用施工装备集成平台,通过集成布料机、自动喷淋等大量的设备设施,实现钢筋绑扎、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传统施工工序同步进行,为现场提供类工厂化作业环境。
03.推广建筑机器人 开启“人机协作”新范式
▲地面抹平机器人
▲腻子打磨机器人
目前,我市有49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应用建筑机器人,利用机器辅助或替代人工完成传统“危繁脏重”的建筑施工作业。
协同创新聚合力,产业生态显生机
01.建设单位发挥“链长” 纵向统筹作用
深投控、深铁集团、安居集团等建设单位,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02.工程总承包企业发挥“链主” 横向组织作用
深圳在43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采用“项目建设联合管理团队(IPMT)+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EPC)+监理”的工程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支持中建科工、中建国际等工程总承包企业成为“链主”,带动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企业横向协同工作、优势互补。
03.跨界企业发挥“链翼”侧向赋能作用
▲大疆航测无人机在土石方工程测量和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
▲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
积极引导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向建筑业跨界发展,培育建筑产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平台、AI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装备等新产业,发挥兄弟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优势,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湾区优势聚动能,资源共享拓新局
01.形成产业聚合优势
发动13家深圳本土企业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领域相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支持130余家会员单位成立全国首家“智能建造学会”,支持中建三局、特区建工、中科院深圳分院、深圳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同成立深圳市智能建造产业促进会。举办首届国际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吸引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家展商参展,现场签约总额超40亿元。
02.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高质量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立“深港先进建筑科技创新研究院”,促进智能建造技术交流和产业转化。带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产业协同发展,深圳企业目前已在湾区周边城市布局智能生产工厂42座。
03.支持产业互融互通
率先在前海引入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允许港商独资或控股项目采用香港模式进行全流程管理;允许香港注册工程师、建筑师等通过备案直接取得内地对应资质在前海执业,不断促进粤港澳建筑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人才互通。
人才培育强根基,技能提升立标杆
01.组建高端人才智库
拓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行业人才引进渠道。遴选近40名智能建造领域专家,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
02.加大专业人才储备
推动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培养适应智能建造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近两年新招收学生逾320人。联合行业协会、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近千名学生深入了解智能建造。
03.培养产业技能人才
依托10家建筑工人实训基地开展建筑工人智能建造相关专项技能培训,已有万名产业工人参加培训。举办本市数字建造和装配式建筑技能竞赛,组织人员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其中2024年斩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金牌。
此外,深圳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行业交流宣传,已举办2场全市公益性宣贯培训会、组织开展14场技术培训会、举办4场高规格项目观摩,推进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应用。
下一步,深圳将从技术、项目、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等六大方面持续推动各项试点任务。同时,全面总结评估三年试点工作和各项智能建造技术的实施效益,科学谋划深圳智能建造未来发展目标和举措,推动我市智能建造从试点走向示范。
延伸阅读:
江苏苏州推动“两智一全”住宅建设 青岛:建设者体验“智慧建造” 智能建造 | 机器人“上岗”,这个省重大项目建设提速(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