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黄强:全面解读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上)

黄强:全面解读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上)

打印 0条评论来源:建筑技艺 作者:黄强

图1 住建部发布《指导意见》的通知


前言

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图1),在全国建筑业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加快我国BIM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运维企业等正确理解《指导意见》,是落实《指导意见》的第一步。通过学习,试图解读《指导意见》(以下文字斜体加粗部分为《指导意见》原文),并对如何落实《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探讨。


为贯彻《关于印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建质[2011] 67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的有关工作部署,现就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的应用提出以下意见。


《指导意见》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和多年BIM应用及推广工作的经验总结。住建部对于推广应用BIM技术极为谨慎,从2011年开始就为《指导意见》组织有关协会、学会、高校、设计和施工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标准立项等基础工作。《指导意见》在两年前已经成稿,经过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在充分征求吸收主管部门、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研究、软件开发等各方意见后形成。《指导意见》是《关于印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建质[2011] 67号)的延续,也是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 92号)的技术支撑。


建筑信息模型(BIM)通常以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表达,但BuildingSMART和美国BIM标准都认为BIM是首字母缩略词。在应用时要注意Modeling、Model和Management三者共存对于实施BIM的重要意义,它们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彼此关联。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是创建和利用项目数据在其全生命期内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业务过程,允许所有项目相关方通过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数据互用在同一时间利用相同的信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建筑信息模型):涉及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该项目相关方的共享知识资源,为项目全寿命期内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建筑信息管理):是利用数字原型信息支持项目全寿命期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组织和控制过程。建筑信息管理的效益包括集中和可视化沟通、更早进行多方案比较、可持续分析、高效设计、多专业集成、施工现场控制、竣工资料记录等。


BIM在建筑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BIM在建筑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

BIM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


BIM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


目前,BIM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本土应用软件不成熟、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是我国制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而实现这个任务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出更新、更好的产品。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行动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较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指导意见》强调BIM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其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特性,希望通过推进BIM技术促进建筑业信息化,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


《指导意见》认为,BIM能够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强调的是全生命期BIM应用,是项目全生命期信息的无损传递,即《指导意见》要求实现项目全生命期的BIM应用。各国BIM应用普遍面临标准不完善、人才不足等问题。国外多年尚未解决的各学科交叉的问题,在中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需要强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建筑领域普及和深化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导,需求牵引。发挥企业在BIM应用中的主体作用,聚焦于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2)行业服务,创新驱动。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组织优势,自主创新与引进集成创新并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应用软件,建立BIM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培养研发和应用人才队伍。


(3)政策引导,示范推动。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引领作用,研究出台推动BIM应用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坚持试点示范和普及应用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总结成功经验,带动全行业的BIM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我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管理流程下,充分利用BIM数据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正确依据。“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应该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BIM为辅,BIM在项目过程中不会改变项目参与者的基本角色和责任。而推广BIM的动力应该来自企业内部,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应用BIM可以提高各企业(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益,企业应该明确应用BIM是以提高社会和项目效益为目标,并在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框架内开展其应用创新活动。


2013年1月,住建部质量安全监管司主持的《勘察设计和施工BIM技术发展对策研究》课题通过验收,课题组总结了国内外BIM应用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的建筑信息模型实施方式(P-BIM),以“任务驱动”推进中国BIM应用的实施思路和对策,得到了课题验收组及安全监管司的充分肯定。按照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BIM思想,改造和开发项目全生命期所有应用软件,使之成为BIM应用软件,是推进我国实施BIM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集成创新并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建模和应用软件。


发展目标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在政府、行业和企业已有一定共识的基础上,从企业和项目两方面制定了五年的应用目标。发展目标中有两个各关键词,即第一目标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图2)和第二目标的“项目全生命期应用”(图3)。


图2 一体化集成应用的定义


图3 项目全生命期应用的定义


上述第二个目标:“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意味着在此类项目中,各参与方必须做到“一体化集成应用”,从而实现全生命期的“项目全生命期应用”。前者是各企业在各阶段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后者是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生命期的集成应用BIM。《指导意见》规定的目标并非法规规定,其引导意义大于实际定量意义。虽然发展目标对企业和项目BIM应用提出了定量,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确定BIM应用的正确发展方向。


工作重点


四、工作重点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扶持和推进相关单位开展BIM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研究适合BIM应用的质量监管和档案管理模式。


有关单位和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BIM应用发展规划、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合理配置BIM应用所需的软硬件。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适合BIM应用的工程管理模式。


构建企业级各专业族库,逐步建立覆盖BIM创建、修改、交换、应用和交付全过程的企业BIM应用标准流程。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相关人员掌握BIM应用技能,全面提升BIM应用能力。


从政府主管部门和六大类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总承包单位和运营管理维护单位)、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工作重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仅要支持、扶持和推进相关单位开展BIM的研发和集成应用,还要成为BIM应用的重要一员。此外,有关单位和企业应该针对2020目标,做好BIM应用的顶层设计。


要做到“逐步建立覆盖BIM创建、修改、交换、应用和交付全过程的企业BIM应用标准流程”。目前,国内外实施BIM的方式基本上都采用“软件开发商BIM”,不同软件开发商都有自己标榜的“全生命期BIM应用解决方案”,而中国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任务是任何软件开发商自成系统的BIM解决方案都无法完全满足的。因此,《指导意见》希望有关单位和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BIM应用发展规划,尤其注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BIM应用方式,以最小的投入实现高附加值的BIM应用,尽量满足:1)符合传统工作管理流程及人员工作习惯;2)变集中式BIM建模为分布式(任务驱动)BIM建模;3)细分信息,使不同阶段的信息交换在同专业人员之间进行;4)企业管理系统BIM数据从不同阶段BIM数据中提取;5)以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在传统工作流程上增加BIM优势(而不是革命),实现BIM普及应用;6)改造已有的国产软件为BIM设计(交底)应用(含建模)软件,国外“BIM建模软件”也可按中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BIM标准改造,实现软件数据互用;7)深刻认识BIM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BIM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本质,确定管理节点模型(图4,5)。


图4 模型变更过程


图5 BIM物联网


《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覆盖BIM创建、修改、交换、应用和交付全过程的企业的BIM应用标准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梳理工程建设各环节技术标准、管理流程,结合我国实际提出BIM数据创建与应用的方式方法,并逐步将其标准化。为了建立企业实用BIM应用标准流程,需要进行下列研究工作:


(1)在多数情况下,信息模型是以层的形式来表示。层化的信息模型包括一个用来支持不同领域信息的通用框架。因此,我们将建筑工程认为是多产品组合物,并深入研究“BIM数据管理平台”(图6)。


图6 BIM数据管理平台


(2)研究分BIM数量划分及总、子、分BIM数据应包含的内容。“设计分BIM”之后都有如“暖通和空调设计分BIM”的合约分BIM及竣工分BIM(图7),如“基坑支护设计分BIM”之后的合约分BIM及竣工分BIM数量(图8)。


图7 模型体系


图8 基坑支护设计分BIM、合约分BIM及竣工分BIM数量研究


按照“基坑支护设计分BIM、合约分BIM及竣工分BIM数量研究”的方法得出图7中的全部设计分BIM之后的合约分BIM及竣工分BIM数量,其中,竣工(实施)分BIM由实施准备、过程采集、竣工成果三个过程数据组成(图9)。


图9 项目设计分BIM、合约分BIM及竣工分BIM数量研究


设计与施工间建立“BIM应用标准流程”的关系犹如中医师与中药屉(图10)。


图10 设计与施工分BIM关系


(3)明确研究单位和企业在项目上不同岗位人员在不同层级BIM上的工作方法和信息交换内容,做到各司其责(图11)。


图11 各司其责


(4)研究不同单位(监理、质监站、安监站、住建局)和企业应用项目BIM数据的管理方式(图12)。基于上述“BIM数据管理平台”,包括项目勘察、设计、总承包、施工的项目参建方建立与此平台互联互通的数据内容与格式;其他项目相关方如审图、设计优化、施工监理、质监、安监、住建局、运维应用软件则可在此平台上获取数据。


图12 企事业单位管理


建设单位目标落实


(一)建设单位。

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BIM应用,要求各参建方提供的数据信息具有便于集成、管理、更新、维护以及可快速检索、调用、传输、分析和可视化等特点。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基于BIM标准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质量管控和工程进度、投资控制的需求。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基于BIM的可视化信息模型,提高各参与方的决策参与度。


2.建立BIM应用框架。明确工程实施阶段各方的任务、交付标准和费用分配比例。


3.建立BIM数据管理平台。建立面向多参与方、多阶段的BIM数据管理平台,为各阶段的BIM应用及各参与方的数据交换提供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持。


4.建筑方案优化。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要求各方利用BIM开展相关专业的性能分析和对比,对建筑方案进行优化。


5.施工监控和管理。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促进相关方利用BIM进行虚拟建造,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工期,对物料、设备资源进行动态管控,切实提升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6.投资控制。在招标、工程变更、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利用BIM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的精确计算,并作为投资控制的依据。


7.运营维护和管理。在运营维护阶段,充分利用BIM和虚拟仿真技术,分析不同运营维护方案的投入产出效果,模拟维护工作对运营带来的影响,提出先进合理的运营维护方案。建设单位是BIM应用的牵头单位。对于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全生命期的BIM应用,建设单位是重要一方。依靠建设方要求项目参与各方使用BIM,形成项目全生命期的BIM应用,可满足业主对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质量管控和工程进度、投资控制的需求。


实现路径建议:


(1)建立策划与规划BIM数据库,应用投资分析软件进行科学决策。


(2)建立BIM应用框架,明确工程实施阶段各方的任务、交付标准和费用分配比例。


(3)建立BIM数据管理平台,支持多参与方、多阶段的BIM数据管理平台,为各阶段的BIM应用及各参与方的数据交换提供一体化信息平台。


(4)基于总BIM数据,利用建筑性能分析、绿色建筑评价等软件优化建筑设计方案。


(5)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利用BIM进行虚拟建造,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工期,对物料、设备资源进行动态管控,实施施工监控和管理。


(6)研究建设单位“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质量管控和工程进度、投资控制的需求”的管理软件(图13);以招标(合约模型)、工程变更(设计模型、过程模型)、竣工结算(竣工模型)等各个阶段的BIM数据(工程量及造价)为依据,应用项目管理、企业管理软件(图14)进行投资控制计算分析。


图13 全生命期分布式BIM数据库


图14 业主项目管理BIM


(7)从规划、设计、施工各阶段形成的“运维管理BIM”数据,研发相关运维管理软件,分析不同运营维护方案的投入产出效果,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维护工作对运营带来的影响,提出先进合理的运营维护方案。


勘察单位目标落实


(二)勘察单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流程与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


1.工程勘察模型建立。研究构建支持多种数据表达方式与信息传输的工程勘察数据库,研发和采用BIM应用软件与建模技术,建立可视化的工程勘察模型,实现建筑与其地下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融合。


2.模拟与分析。实现工程勘察基于BIM的数值模拟和空间分析,辅助用户进行科学决策和规避风险。


3.信息共享。开发岩土工程各种相关结构构件族库,建立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研究勘察BIM软件与地基基础子BIM的信息交换关系,为基坑及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监测全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图15),其中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及时进行相互间信息传递及协同工作(图16)。


图15 研究勘察BIM与各方关系


图16 总BIM与子BIM协调软件


设计单位目标落实


(三)设计单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积累和构建各专业族库,制定相关企业标准。


1.投资策划与规划。在项目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基于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项目规划方案和投资策略进行模拟分析。


2.设计模型建立。采用BIM应用软件和建模技术,构建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设备、消防等多专业信息的BIM模型。根据不同设计阶段任务要求,形成满足各参与方使用要求的数据信息。


3.分析与优化。进行包括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交通、抗震等在内的建筑性能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全生命期成本,进行优化设计。


4.设计成果审核。利用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开展多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之间数据信息的无损传递和共享,进行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检测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质量通病,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实现路径建议:

(1)投资策划与规划。确定策划与规划BIM数据库建立方式,选择建模软件及投资分析软件,并生成各单体设计建模软件需求信息(图17)。


图17 各单体设计建模软件需求信息


(2)设计模型建立。研究设计分BIM建模软件类型与数量,设计分BIM数据通过设计子BIM协调软件、设计子BIM数据通过总BIM协调软件(图18),保证各设计分BIM模型既可独立工作(图19),又能够与总BIM模型协同工作。确定分BIM的数据传递内容。


图18 总BIM与子BIM设计协调软件


图19 总BIM与分BIM协同工作关系


(3)分析与优化。将包括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交通、抗震等在内的数据从设计分BIM、子BIM中聚合至总BIM提取数据进行建筑性能分析、绿色建筑评价等(图20,21)。并将设计成果信息提交“业主项目管理建模软件需求信息”,结合全生命期成本管理分析成果,再进行优化设计。


图20 总BIM与设计、合约、竣工子BIM


图21 子模型软件需求信息


(4)设计成果审核。利用BIM云平台、互联网技术和协同工作软件(图22),开展多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之间数据信息的无损传递和共享,进行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检测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质量通病。


图22 P-BIM工作方式


总承包和施工企业目标落实


(四)施工企业。

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基于BIM应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明确施工阶段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提交内容,明确人员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开展BIM应用示范,根据示范经验,逐步实现施工阶段的BIM集成应用。


1.施工模型建立。施工企业应利用基于BIM的数据库信息,导入和处理已有的BIM设计模型,形成BIM施工模型。


2.细化设计。利用BIM设计模型根据施工安装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指导建筑部品构件的生产以及现场施工安装。


3.专业协调。进行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以及管线在施工阶段综合的碰撞检测、分析和模拟,消除冲突,减少返工。


4.成本管理与控制。应用BIM施工模型,精确高效计算工程量,进而辅助工程预算的编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动态成本进行实时、精确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


5.施工过程管理。应用BIM施工模型,对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质量、安全、场地布置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和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


6.质量安全监控。综合应用数字监控、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技术,建立BIM与现场监测数据的融合机制,实现施工现场集成通讯与动态监管、施工时变结构及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大型施工机械操作精度检测、复杂结构施工定位与精度分析等,进一步提高施工精度、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7.地下工程风险管控。利用基于BIM的岩土工程施工模型,模拟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8.交付竣工模型。BIM竣工模型应包括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内容,在三维几何信息的基础上,还包含材料、荷载、技术参数和指标等设计信息,质量、全、耗材、成本等施工信息,以及构件与设备信息等。


五、工程总承包企业

根据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过程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BIM应用内容,分阶段(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开展BIM应用。在综合设计、咨询服务、集成管理等建筑业价值链中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环节大力推进BIM应用。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协调各阶段工作,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节省投资。实现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单位的无缝对接,优化供应链,提升自身价值。


1.设计控制。按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的总包管理需求,逐步建立适宜的多方共享的BIM模型。使设计优化、设计深化、设计变更等业务基于统一的BIM模型,并实施动态控制。


2.成本控制。基于BIM施工模型,快速形成项目成本计划,高效、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等,有效提高成本管控能力。


3.进度控制。基于BIM施工模型,对多参与方、多专业的进度计划进行集成化管理,全面、动态地掌握工程进度、资源需求以及供应商生产及配送状况,解决施工和资源配置的冲突和矛盾,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4.质量安全管理。基于BIM施工模型,对复杂施工工艺进行数字化模拟,实现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对复杂结构实现三维放样、定位和监测;实现工程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防护方案的模拟;实现远程质量验收。


5.协调管理。基BIM,集成各分包单位的专业模型,管理各分包单位的深化设计和专业协调工作,提升工程信息交付质量和建造效率;优化施工现场环境和资源配置,减少施工现场各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互相干扰。


6.交付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应包括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等工程总承包全过程中,用于竣工交付、资料归档、运营维护的相关信息。


实现路径建议:

工程总承包企业和施工企业在BIM应用过程中是一个整体,工作内容相似且关系密切,因此合在一起讨论。


(1)设计控制。以图4规定的四大模型为基础,设计(交底)模型满足总包管理需求,以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竣工模型为目标,建立多方共享的BIM数据库(图23)。使设计优化、深化、变更等业务基于统一的BIM模型,并可实施动态控制。


图23 竣工分BIM


(2)成本控制。基于图17已经建成的施工分BIM“中药屉”,快速形成项目成本计划,高效、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等。


(3)进度控制。充分理解建筑工程六大子BIM模型施工进度管理特性,地基、结构、机电模型施工进度一般由工序控制,室内、外装、室外模型施工进度一般由工作面控制。分别进行进度、资源、供应商、材料配送管理,基于图22计划施工进度和实施施工进度协调软件,对多参与方、多专业的进度计划进行管理,解决施工和资源配置的冲突和矛盾,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4)成本管理与控制。合约、竣工分BIM模型是以分项工程为对象创建的4D和5D模型,可以精确高效计算工程量,进而组合为工程预算。在施工过程中,竣工分BIM模型包含工程动态成本信息,可以进行实时、精确的分析和计算。


(5)施工过程管理。建议将施工合约及竣工分BIM模型分别分为质价和进度(含安全、健康)两个模型(图24)。“成本管理与控制”由质价模型控制,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质量、安全、场地布置等信息分配在两个模型中便于分类实施动态管理,施工过程实现可视化模拟和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此外,质价模型信息服务于质监站管理,而进度(含安全、健康)模型信息则对应安监站管理。


图24 合约、竣工模型


(6)交付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由各分项工程组成,所有工程启动、策划、实施、控制、收尾等信息都已经存储于图12的总、子、分BIM模型中,可根据竣工交付、资料归档、运营维护需要提供相关信息。


(7)施工模型建立。利用设计分BIM提供的“分项工程(丙)分BIM合约模型建模软件需求信息”,应用“分项工程(丙)分BIM合约模型建模软件建立含深化(细化)设计的分项工程合约分BIM模型”(图25)。


图25 分BIM合约模型软件需求信息


(8)细化(深化)设计。分BIM合约模型建模软件应能根据施工安装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指导建筑部品构件的生产以及现场施工安装。


(9)专业协调应该在设计阶段完成。


(10)成本管控和施工过程管理。施工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已建立的合约模型进行现场实施必然会根据实际情况而产生变动,需要将实施结果信息动态反馈,才能达到对工程质量、成本、工期、人、财、物及安全、健康动态管理的效果。因此,需要竣工(实施)建模软件,其功能是将合约模型拆分为构件级模型,便于项目部管理及现场工人施工操作(图26)。现场实施成果信息通过BIM云让参与各方及时获取(图27)。


图26 分项工程丙竣工模型分BIM


图27 分项工程丙竣工模型信息P-BIM


(11)质量安全监控。将质量安全监控与现场实施模型进行结合(图28)。


图28 质量安全监控与现场实施模型结合


(12)地下工程及其他施工风险管控。按照图16所示建立施工监测与设计模型的分项软件,实施监测措施,及时掌握施工风险状况。


(13)交付竣工模型。竣工模型包括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内容,还包含材料、荷载、技术参数和指标等设计信息,质量、安全、耗材、成本等施工信息,以及构件与设备信息等。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各分BIM中还包含工程质量五方责任人信息。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预制建筑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住宅产业化民间智库QQ群:147874495

工业化建筑设计师QQ群:138517101

中国预制PC工业化设备QQ群:120036212

工业化建筑学生QQ群:199516367

(注:以实名和单位名申请)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大楼项目BIM技术应用 BIM在建设项目中四大应用模式须知 综合分析BIM在运用与推广中的障碍问题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