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BIM学院 >

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媒体采访(二)

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媒体采访(二)

打印 0条评论来源:地产中国网

5月21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Building SMART中国分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如期举行,会议主题“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并邀请海内外知名业界专家参与、分享了BIM技术的应用,展望全球信息化前景。


在下午的论坛中,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秘书长魏来,buildingSMART国际组织英国分部主管 Nick Tune,buildingSMART国际组织香港分部副主席 Elvis Li,悉尼Architectus建筑事务所BIM主管Rodd Perey,一起接受媒体访问,大话建筑信息化前景,解惑BIM成长应用问题。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有一个问题问一下魏总,标准院有这样两个评估标准,我洋问一下,这个东西什么时候发布,进展的情况什么样?之后怎么执行?

魏来:应该说在编制过程当中考虑的问题一个是比较多的,也比较全面,因为国家标准是不可能带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反而给我们造成一个麻烦我们现在不能统一的去想这些问题,包括共性提取出来,需要很长时间磋商。我们计划是打算在今年的6月份,也就是下个月争取能够把草稿拿出来,供全社会征求意见,这是目前的计划,也许会推迟,争取年底会把我们的稿交到主管部门,这就看住建部了,没问题年初进行发布。


记者:刚才提到我们六月份发布会有一个意见征求的过程,最终有一个审稿,会以什么方式征求意见,是在线,还是有一些专家研讨,参加的这些受众又是哪些人?

魏来:两种都有,一个征求专家的意见,会找一些专家进行讨论,另外一个会发给住建部,会在网站上发布,也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在这个领域的。送成稿交给住建部,他们会再请专家。


记者:第四版现在这个情况是怎样的?

Nick Tune:第四版已经公开发布了,但是对于软件厂商要是让他们应用,我们还需要对他们提供一个MVD模型试图定义这样一个定义,这个还正在研发。这个MVD在今年的秋季可能会被推出来,这样的话所有软件厂商可以做测试,年初的时候会对这些软件关于四版的支持性进行相关的认证。


记者:我的问题是这样,我觉得这个技术发展非常快,今天提到人的观念和文化问题,我关注的是BIM会给我们的参与方,比如我们的设计单位,我们的甲方,还有公司等等,带来怎样的组织上的创新,可能会给我们的公司本身带来一些架构上,还有一些管理上的一些东西,我想关注的是这方面的问题。

Nick Tune:给企业组织结构带来的变化,今天的演讲主题关于我们如何能够在建筑工程的前期就开始使用BIM技术,使用先进的理念,能够为后续的成本、造价方面减轻负担,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也是这样,如果您在前期有这方面的远见,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对企业的发展和组织是有帮助的。在前期可能有一些投入采用科技变革之后,购置相应软件或者对人员培训,这些投入对于你后期的收益来说是很小的,我认为(英文)本身作为建筑师有一些比较亲生的经历或者感受。


Rodd Perey:采用BIM技术之后,我们的重点集中在比较高层的一些人,这些人只是很少数量的人,他们执行力的决定与变化利于技术的贯彻与实施。


李刚:补充一点,不但是专业还是行业,我们看到的现在比如说我们所处的地方香港,会有很多的BIM公司出现,这个是行业没有的,比如Rodd Perey在澳大利亚也看到,首先对行业本身有一个新的行业出现,我们看到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是急线增长,每年都是几倍在翻的,因为这个行业出现这种产生巨大的曲线。另外也看到早上演讲的中国尊的讲者,副首席执行官,企业家里面有BIM的部门,另外需要有人管理这个事情,然后提供价值,我看到未来这一类型的人员会在中国的所有的参与方里面产生很多价值,不论是施工单位,还是甲方,都有BIM的出现。


魏来:他的意思是说受益者根据BIM的情况进行一些利益的分配,包括如何去组织,如何协同,我想再补充几点。在我看来如果从行业整个架构来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类似于BIM的咨询公司,可能会大量的出现,这也是我今天在会上强调的,这种公司的出现会有益于BIM向前推动,但是在我们目前中国已有一些不好的情况,就是说有很多标签化的BIM,但是这些BIM咨询公司的出现是有道理的,我们很多甲方,包括设计方、施工方,他们在短时间内不会掌握BIM技术,特别是政府,审核的人,但是又推到了由政府审核的阶段,一定会找第三方公司,另外从公司层面来讲,就是说会有BIM(英文)这种职位产生,一直在所有的这些公司里面,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会成立专门的BIM组织引导大家,会成立一些(英文)统领这个BIM项目,从甲方来讲需要这样一个职位,对于我们不容易,对于甲方更没有办法了,还很难,现在设计院都缺人。


记者:我的问题商业地产和BIM,大家也知道近几年商业低产或者商业综合题它的发展突飞猛进,不同于住宅,非常考虑户籍运营和人流动向设计,BIM如何考虑这些因素,从目前的一些案例来说,BIM在商业综合题的应用,也没有产生积影响,它的影响是什么?

李刚:其实BIM本身它是一个技术,一个数据,它的目的产生为了要解决原本二维不能发现的问题,商业综合体可能楼上是办公的,旁边是酒店,再加上住宅,地下有地库,还有戏院、超市,简单的说它有很多的需求放在同一个地方,对于传统建筑师来讲,你要协调这个东西,本身是很困难的。所以BIM第一个在香港做了很多项目,目的为了协调整个设计跟不同专业的设计之间的运营。第二商业综合体比较复杂,所以通过BIM有些不可能实现的建筑,最后营运上面,BIM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但是应用上也是最难运营的。在我们看到的现在感觉应约比较好的是美国和日本,日本在用BIM上面有很好前瞻性的,他们提出的想法是期望每年的营运费用,物业的水平不变,但是管理的费用,就是维护的费用可以下降,就是提出一些目标出来。


Nick Tune:这个商业综合体越复杂,越庞大,BIM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就越大,从中能够得到的利益也越大。由此增加它在运营方面有各种不同的功能,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刚才说到在大型综合体上有很多数据,这个时候需要有非常标准化的流程来管理它,如果没有BIM,或者没有城市信息模型,就类似于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城市、社区这样的技术来辅助的话,要做这样的管理是很难的,因此也很难达到我有效的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些目的。


Rodd Perey:我所在的公司就参与了上海的综合体的设计工作,就运用了BIM技术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指标计算,包括分区分工如何分配,更加有效,能够带来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工作都是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的。设计的这个项目有很多的楼房,也有许多的建筑的信息,还有不同的功能,可以通过这样的数据管理,把不同的建筑物,不同的设计用途联系起来,提高效率。


记者:因为牵扯到运营的话,比如说像万达广场很有名中国的商业综合体,但是它的很多运营的数据,对于它而言商业的核心秘密,我们如何保证每一个企业商业机密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魏来:商业设计从专业上来讲跟别的建筑类型非常不一样,是以销售为导向的,可能一直在设计,一直让它销售完毕,我们应用一些BIM技术,我们可以去很快想应甲方的更改和要求。而且能够迅速的改出来一个比较合理的东西,因为有些东西一改很多就变了,这个时候最大限度减少出现,利用BIM技术可以进行模拟和商业建筑本身,它比较关注于人气,我们可以模拟一下,这都是商业界,或者信息化给它带来的好处,对于商业综合体的安全,对于所有的BIM方面的事情都会牵扯到数据安全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在给国家做人防信息化的工作,更加牵扯到我们在物业的运营商,安全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是数据放到存储器里边坏了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要关注的访问安全,必须得通过不同的访问权限去应用这些数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家也非常关注。可能这不是我们某一个部门,或者说大一点说某一个部委解决的问题,这是国家安全的问题。


记者:是这样的,我简单的问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着设计和施工的编制不一样,我也了解到香港也有香港建筑信息模拟的路线图,国外也有标准,设计施工出现设计施工无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标准编制的过程中怎样协调上下游关系。请问魏所长,9月1号要出台,包括香港、上海这些地方都在编制自己的地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牵头人,您怎样看待?

李刚:首先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我做了这么多年BIM,这两个模型是不同的模型,一个是为了设计,一个为了施工,但是信息可以转化过去,施工单位是需要做它自己的模型,包括业主需要做业主的模型,BIM属于涵盖所有的模型,所以基于这个点的想法,香港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在推广出去,我的理解是这些标准是帮了我们客户理解,应用BIM的时候顺利流畅,还是要对它自己的企业制定所需要的一个模型,只是起到领导的作用。


记者:根据我的了解,尤其施工企业,他们是希望能从设计企业的模型获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我们BIM推进最终的目标也是希望信息能够流通,我是这样理解的。

李刚:需要做自己的施工模型。


Nick Tune:您的问题关于施工方希望直接从设计模型里头去提取信息?


记者: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这个信息从头到尾因为流通,现在很多施工方表示拿到设计方的模型,但对他们来讲没有用,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协调上下游的关系。


Nick Tune:第一个问题关于模型的质量问题,如果模型建的好的话对大家非常有利,施工方不会有头疼的问题了。但是实际上如您所说的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训练、培训这些人如何把这个模型做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芬兰有这样一个建膜的标准,在英国来说,因为本身是英国的代表,他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除了这个标准之外没有做,就是建膜标准还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这就联系到IFC了,如果说我们的设计师从刚开始采用IFC,以非常正确的方式进行设计,施工方对它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提取信息,根据它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然后去提取这些信息的话,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Rodd Perey:我认为这个问题,因为在不同的参与方对工程其实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你要建立共通都能理解的标准难度是很大的。这就要求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有共通的语言,让不同参与方知道做什么,保持大家同步性。特别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工程,需要管理的数据更多了,要把他们标准化,规范起来有更大的难度。


Nick Tune:强调一下关于客户的使用标准,或者BIM执行计划,刚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应该参与进来,互相了解各方的需求才行,他们之前在做一个(英文)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就遇到这方面很多的问题,他们对对方并不完全知道他们的需求,他们设计出了这些模型,做了这些实践,但是结果对他们来说很多没有用。


Rodd Perey:再总结一下,所以说在工程开始大家都需要沟通需求,知道各方的期望是什么样子,这样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魏来:这个问题是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个就是交互,这个涉及到一个长期目标和一个短期办法的问题,我当然是希望理想状态下我们的BIM模型能够从上到下一直是不变化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求信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加入一些,某种程度上来讲无法实现,因为软件和技术的一些因素,实现不了有很多办法去变通。说实话可能从我观念来讲,即使是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点,从我们人的需求来讲也不会这么做。比如我是建筑师,我在设计阶段的时候不会充分考虑施工阶段怎么样,更不会考虑运维阶段,我的专业也有限,另外这也不是我的利益。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来讲,编制标准的意义在于我们要以标准的形式去把整个过程过程考虑清楚,要求在前端的时候输入哪些数据,这样可以达到可以给他们使用。另外一个有第三方服务的公司或者人他们知道有哪些数据,他们更加关注于整个过程。但是话说回来,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话,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些变通的办法,交互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没有说强制性的要求你设计单位的模型一定能够传递到施工单位去,这里有一个前提,要求施工方面,或者不管谁,补充一个问题,从中国的交互标准来讲,不会分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而是模型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我们会要求模型的施工阶段,比如说你是重建的,我们会要求你有一个检测,检测就是说你重建的模型能够和设计院已经做好的设计阶段的模型有一个非常高度的数据吻合,这样才能认为你这个信息是传递下去的,是这样一个变通的办法。


记者:问魏所长一个问题,最近几年我们推行一个概念或者一种模式叫住宅产业化,这个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推行的比较好了,指的遭企业一样造房子,您谈一谈住宅产业化的理解,BIM在这个当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魏来:又叫住宅工业化,之所以这样,特别是制造业统一起来,也就是多个行业共同协作,从技术上来讲像汽车一样造房子,以物品形式把住宅做起来。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研究了很多,BIM有一个最大的盈利点,也在于它如何跟制造业连接,上海中心的幕墙由于建筑提醒因素,目前本身它就是一个装配,每一块幕墙都不一样,用BIM的技术,首先进行了建膜,然后传到了制造,进行技术的编码,整个这个过程一个是时间节省,一个是造价节省。我们讨论过装备式建造也好,还有一个关于装配的准确度问题,这个是大家很关心的。比如说我给一个住宅装配它的墙板,经常发现装完了以后不平,当然跟我们施工质量是有关系的,我们在想我们有一种办法以BIM的手段进行辅助的一些安装工程,和一些安装之后的检测,这是有办法的,采取一些GPS的定位手段,采取激光的定位,都是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这是一个热点。


记者:问一下魏所长,知道国外比咱们标准成熟一些,利用buildingSMART这个平台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是什么?

魏来:之所以跟标准院紧密结合一起,也是我们的重要需求,这个是住建部要求一定要跟国外的结合,buildingSMART是一个非常好的,也是最好的平台,我们通过buildingSMART平台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日本、芬兰、挪威,不要小看北欧的国家,BIM是最大的,很多国家都在借鉴他们的经验。另外还有一个想法,这也是住建部的想法能否把我们的一些编制思想融入到国际标准,因为BIM这个东西迟早是要ISO会发展出一套国际化的标准,我们现在英国正在做这个事情,它迟早会有国际标准来做,我们中国的标准有多大程度把我们的成果放到国际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下一个阶段分部的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buildingSMART这个平台,把我们中国的思想说出去,当然标准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平台,本身是ISO的TC59的…,我们也跟ISO直接联系,然后把他们国外的思想再拿进来,BIM一定是国际化。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第一个问题问一下魏所长,刚才介绍自己身份的时候也有提到,标准院是唯一的技术指导单位,在这个平台供需对接的平台上,我们BIM将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怎么样服务开发商和服务于供应商?第二个问题问李总,您刚才提到房地产下行和BIM之间必然的联系,但是这样的下行会造成房地产业这样一个细化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非常新的事物在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我们BIM会怎么去适应行业发展,来做到更完善的。

魏来:BIM还是新生事物,目前处于宣讲和初步的阶段,今天的论坛目的在于针对开发商进行一个BIM技术的宣传,这就是让从业的各方,包括供和需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包括什么呢?不仅仅说的是设计、施工、甲方,还部分制造业,包括产品,一定是包括产品的,还包括一些咨询,包括一些政府等等,这是一整套的系统。如果将来实现通过BIM这个平台,也许不仅仅是这个技术,通过大的平台,能够把制造业的问题拉入到整个建筑工程统筹的话,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在这一点上来讲,供和需都能够通过BIM结合在一起。比如一个甲方采购水龙头的时候,从设计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样,它会通过一些BIM的手段达到最后节能的模拟计算,这个还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所以这个跟厂家进行联系。


李刚:首先下行的时候,如果市场好的时候,错了可以接受,不影响我的品质,你买的汽车不会有重大的缺陷,但是房子有很多的缺陷,差的时候,香港叫退房,我们合同取消的一个借口,对客户来讲,以前不关注的问题,由于楼市下滑,变成关注点。这些关注点都会成为BIM的一个需求,很多需求出现了,我能做很多客制化精装修等等,很多一些想法会出现,坦白说这些想法基本上技术上没问题,重点的是可以接受不变,就继续维持现状。


Nick Tune:BIM它从本质上来说,它其实是一个过程,它是强调了不同用户之间的分享数据、信息,所以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是将来会产生的各个,如果能够促进帮助这个的话,都会是一个好的技术。我想对刚才一个论点进行评论,我非常高兴的看到,而且我本人也觉得非常称赞的一点,中国它不仅对BIM的发展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和如此认真的态度,而且还愿意把这个BIM的发展作为一个公开的方向与全世界分享,同时愿意吸收各国的知识和经验,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不仅对于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于中国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别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天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今天大家谈论的都是我们如何看到BIM有哪些好处和优点,这个在英国都是过去讨论的话题了,现在大家都已经接受是好的,大家更多讨论的是切实落实BIM的技术。我需要指出的一点,我觉得中国在认知BIM的方向发展非常快,明年我再来的时候,大家可能讨论的比英国更加深入的话题了。


Rodd Perey:我觉得BIM它其实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我个人认为从我的从业经历来说可是触摸到它的表皮,从我的经历来说刚才谈到激光定位技术,还有包括及时准确的工程材料的供应,往大的方面说效率提高,成本减少,如何准确的定位安装的位置,这些东西,它能够达到这些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更多方方面面的成绩,不论从工程的成本,工程的进度,还有风险的管理方面,都有很多帮助。


魏来:最后说两句,我们今天主要面向地产BIM的宣讲,为什么他说还要讲BIM怎么好,我也想通过今天的论坛和在座的把BIM的效果向整个这个行业,特别我们的甲方们,地产商能够传播出去。最后我有两句话,第一个是我们主题,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第二句话是最好的甲方能够得到最好的建筑。谢谢。


主持人:感谢各位。



住宅产业化民间智库群:147874495

工业化建筑设计师群:138517101

工业化建筑学生群:199516367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大楼项目BIM技术应用 BIM在建设项目中四大应用模式须知 综合分析BIM在运用与推广中的障碍问题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