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的报道越做越迷惑,于是时常向人请教一个问题:现阶段住宅产业化领域有代表性且成果显著的实践似乎多由强而有力的开发企业进行组织,有机会参与的下游部品产品生产企业在整个项目中多半处于附庸位置。可是很显然,产业化是产业链的产业化,广大生产企业的力量不容小觑,那么,这股来自下游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日本的生活用品、厨卫用品等总是特别受家庭主妇的欢迎,因为这些产品设计新颖、外观好看、品质优良、注重细节,更将主妇在细碎家事中的点滴需求、甚至未来需求,全部做到了极致。”某日企驻华负责人曾向笔者介绍,在日本,大大小小的部品生产企业不仅通过产品创新一路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在短短半个世纪内,直接推动了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
先来看看这股创造力何在。相比政府行为及大型项目对市场的作用更多体现为方向性的指示,大小公司的开发生产相对自由,并且有着庞大的销售系统,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直面消费者,保持了强烈的市场性与创新性,在此前提下进行的工厂化生产,构成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住宅生产方式的产品基础。
再来看看这股推动力如何逐层传导。在自行研发满足普通消费的同时,“下游”企业开始在同类企业,进而在不同类别企业之间协同合作,产品尺寸得到统一、规范得到协调,合力得以凝聚,产业链影响逐渐形成;接下来,一批更专业厂家的自主研发和市场开拓行为推动了传统建筑市场的整合,因为他们的产品专业到普通建设和施工队伍难以完成,于是“下游”的力量开始影响到开发、建造、施工、维护等环节,甚至在项目定位、前期设计等阶段也必须考虑对这些产品进行预先考虑与设计;随后,标准规范开始演进,甚至招投标和发包方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时至今日,“下游”企业地位举足轻重,不仅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更是提高住宅质量、减少建筑通病、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回观我国,“下游”企业当真处于较为下端的地位,处处受制,难以发挥。
一方面,在市场结构中,开发企业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其意志控制渗透到各个层面,再加上建设施工设计等“上游”的层层影响,“下游”企业的“自由开发”受到制约。而基于利益最大、责任最大的原则,“下游”企业的责任在实际中往往被弱化,而处于链条高处的开发企业的触角又难以管控到更远的末端,某种程度而言,这种市场结构正是导致我国住宅质量通病、住宅产品缺乏创新的重要原因。而日本的市场逻辑是,住宅生产的各环节、上下游责任共担、逐层分解,正因如此,各环节企业才更有责任、有能力令住宅产品的品质、细节、人性化、想象力令人震撼。
另一方面,在政府层面,日本政府对各式生产企业给予了莫大(博客,微博)的支持,正是在自由宽松的政策氛围之下,“下游”的力量被深度发掘,而我国的部品产品生产企业在政策表述中,都只是“被监管”的对象。
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革新都是在公司产生,如何激发“下游”企业的力量,提升产品品质与创新性,形成住宅产业化自下而上的推导力,或是一个新问题。
延伸阅读:
“深圳1.0”:以实践之名寻保障房变革之路 “明日之家”铺路规模化推广 住宅工业化之辩(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