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孙 英 > 孙英:找准路径 精准施策推动装配式建筑行稳致远
近日出台的《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显著增强行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和支撑能力,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装配式建筑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装配式建筑,避免误区,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我们要以对国家、群众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正视装配式建筑在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注重树立正确理念,加强技术研发,培育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这样才能使建筑产业现代化带来的高品质产品和绿色生态效应更多地惠及群众,支撑可持续发展。”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孙英表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以人为本,找准路径,精准施策,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使装配式建筑行稳致远。
为了环境更优美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建筑业,为什么说建造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孙 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近几年,我国年均房屋竣工面积达到40亿平方米,相当于美国加州建筑总面积的7倍。其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却不足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现在常用的建造、使用和拆解方式,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建筑品质也让很多群众忧心——在承受高房价的同时,却没买到高品质产品。
为此,国家提出,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降低人类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要对群众高度负责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近两年,建筑产业现代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在推进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您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孙 英:近两年,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毕竟刚刚起步,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集团已经进行了不少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我从中总结出6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装配式建筑概念理解的问题。装配式建筑应由主体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4个系统装配而成。不少人却把装配式建筑简单等同于主体结构系统装配,又把主体结构系统的装配等同于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这些理解不够全面。
二是缺乏一体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两个一体化”集成整合的特征,即全专业的一体化,包括建筑、结构、水、暖、电、装修等;全过程的一体化,包括策划、设计、生产加工、施工安装、运营和维护等。“两个一体化”要以建筑设计为龙头进行整合集成。如果不把一体化集成设计摆在突出位置上,就没有抓住装配式建筑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
三是忽视结构安全。装配式建筑是百年大计,尤其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我们必须对结构安全风险足够重视。由于目前缺少操作性强的连接技术和专业化施工队伍,钢筋连接主要靠现场手工操作,不仅技术难度大,还出现了现场偷断钢筋的问题。此外,混凝土浇筑灌浆密实度也难以保证。
四是与制造业结合不够紧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要与制造业密切配合联动。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建立在高水平制造业基础上,必须以种类丰富和高质量的工业化部品为支撑;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给制造业带来机会,对制造业有很强的拉动、提升和促进作用,这也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意义之一。
五是内生动力不足,没有找到与市场的接驳点。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成本平均高出传统建筑10%~15%,再加上过于强调主体结构装配,未能充分体现建筑成品的高品质,用户缺少良好的体验和获得感,市场缺乏活力。因此,必须要找到装配式建筑发展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六是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支撑不足。装配式建筑技术与BIM技术的结合具有必然性。缺少全过程信息化的应用与支撑,装配式建筑的实现会大打折扣。
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很多专家呼吁,发展装配式建筑要摒弃“唯PC(预制构件)论”。实际上,装配式建筑领域非常宽广,您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着力点有哪些?
孙 英:正如之前所说,除主体结构系统外,装配式建筑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其他3个系统(即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的装配上。
第一,全面实施装配化内装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建筑装修方式主要为现场湿作业,大量使用水泥、陶瓷等建材,不仅资源能源消耗高,还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质量却难以保证。以卫生间为例,如果采用装配式内装方式,整体装修卫生间,不仅能够彻底解决卫生间漏水等问题,而且还能减少建筑垃圾。此外,整体卫生间拆除后,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也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二,设备与管线系统装配的重要性。现在,部分装配式建筑依然采用传统预埋或剔槽的方式,将设备管线埋在主体结构中。这会给管线维修和更换造成困扰,也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相悖。如果采用SI(Skeleton-Infill)技术体系,即建筑支撑体——主体结构与填充体——设备管线及内装等完全分离,不仅可以大幅减少湿作业,而且便于管线的维修、更换,避免管线维修、更换时破坏主体结构。
第三,外围护系统装配的重要性。轻量化、多层化、集成化、装配化,是国际外围护系统发展的主流方向。外围护系统既能提升外墙保温、防水、防火等功能,又方便整个外墙系统的维修、更换,同时还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立面效果,避免千楼一面。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案例还不多。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在大数据时代,装配式建筑如何能够以信息化为牵引,搭上“中国制造2025”的快车?
孙 英:普及装配式建筑,还要强化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撑作用。毫无疑问,当今是一个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都是将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的信息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程度仅高于农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二。因此,要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就必须高度关注信息化,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
另外,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之间具有伴生关系。一方面,BIM技术起源于制造业,装配式建筑要转型升级为制造业,两者结合是必然的;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所具有的“两个一体化”特征,须依靠BIM技术打通全专业、全过程数据链,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从而支撑信息化设计、数控化生产、集成式施工和智能化管理,最终制造出完整的、高质量的装配式建筑。
延伸阅读:
装配化装修前景广阔 当下需全面正确理解装配式建筑概念和内涵 以百年住宅提升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