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孙 英 > 奋进中的中国建筑工业化
——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孙英女士
【人物介绍】
孙英,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作为院长,孙英带领标准设计院以国家建筑标准和标准设计为基础,向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技术咨询和产品制造安装等城乡建设领域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成为集多元业务于一体的业务广泛、实力较强的综合型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企业之一,尤其在住宅产业化、BIM、绿色建筑、节能等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其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并且在建筑的建造使用、拆解过程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产生大量排放和建筑垃圾,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如何加快促进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7年8月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7欧特克AU中国“大师汇”上,来自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的孙英副总裁作了题为“砥砺前行的建筑工业化”的演讲,就推进建筑工业化背景与意义以及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演讲结束,孙英副总裁携集团所属中国标准设计院BIM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于洁等接受了行业内四家媒体短暂的采访,就演讲中未曾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与媒体进行了更广泛的交流——
孙英:上午在大会讲了建筑工业化这样一个主题,一是行业比较感兴趣,另外又跟BIM联系非常紧密,像智慧城市、绿色化无一不跟BIM联系在一起。上午因为时间比较短,有些内容没有展开,主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建筑工业化或者装配式建筑存在的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建设工业化实际上主要就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这一块,行业内其实有很多实践,但在方向把握、实施路径和理念引领上不太对,导致投入很多,但最后效果不太好。后面的发展也包括从政府层面寻找一些更好的发展途径。
我们集团一直在这方面不断摸索。以BIM为支撑推动信息化和装配式的结合对我国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动装配式建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现在我们已经把相关的内容整理成《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一书即将出版。这个标准很重要,我们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但是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这是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数易其稿,很多专家都参与了。我们的宗旨就是要从理念、技术、实践上引领行业,其中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我们的观点。我们相信,大家如果以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去实施,中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代人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的后代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积淀去享受这种生活。
与欧特克的合作,主要是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方面。在我们集团所属中国建筑设计院,以副总建筑师,同时也是BIM中心主任于洁为牵头中国建筑设计院BIM中心从探索开始,前前后后应该也有10余年了。对于BIM的推广我认为,第一我们要对这件事有感情,二要有能力,三得有资源。当然作为央企,我们有责任为整个行业推广BIM。
记者:刚刚说到BIM的落地,其实就是因为刚刚说的这个标准确实有很多没有落地。实践过程中因为很多施工还是在用CAD出图,没有按照BIM。BIM是直接出图,从而达到全过程的管理。现在很多还是由二维翻图,翻到BIM,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你们在开发这个CBIM的时候应该是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了?
孙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从开始就坚持正向设计,原因是它只有在生产主流中才能够影响到结果,它的数据有合法性要求。CAD翻模型在生产线上的时候就会遇到数据对不上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正向设计呢?实际上就是我们整个设计团队要换一种工作方式,直接变成三维的工作方式,出的图纸叫布局图纸空间,然后从里面直接打印出来。这个时候数据就合法了,合法了以后就可以往后传。
现在能够传的项目还不多,因为整个没有结构化,随着不断地研发和推进,可以往后传,实现设计、深化设计、建造、交付、运维一体化。再往上还有一个框架,就是基础标准。
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孙总,今天上午您演讲中也提到了,建筑工业化离不开BIM。请您结合咱们具体的项目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谈谈这种离不开更多是技术上,还是管理模式上?
孙英:应该这么讲,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依靠BIM技术来实现,否则不能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装配式建筑。如果要真正打造一个100分的装配式建筑,一定要用BIM。因为它要求的是社会化大生产,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开始都要用BIM设计。BIM设计以后,大家就都要在一个平台进行后续的工作,一边数控化生产,一边以BIM为支撑来进行集成化的施工,到最后这个模型要交到真正的BIM运维管理,这样便完成了整个过程。装配式建筑后期还有大量的维护,我们现在讲设计使用周期按50年,实际上经过很好的维护不需要做其他的一些主体结构加固应该就可以使用到75年左右,如果更长的时间就是现在我们提的百年建筑。
在这100年过程中,不断的更新、维修、维护都应该依赖于BIM为支撑进行运维。将来这种数据是一直要传上去的,要跟整个全生命周期通达,当然现在还没有一栋建筑经历了完整的生命周期。我之前讲装配式建筑有六化的基本特征,其中有一化叫信息化的管理,最后是智能化的应用,这两化实际上都必须要和BIM结合在一起。
装配式建筑过程中,如果没有应用BIM技术,只能说是初期的发展阶段。但从装配式建筑本身真正的定义来讲,不是很符合的。这个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就算达不到100分,80、90分的装配式建筑都应该依靠BIM做支撑。
现在也陆续有很多的实践感觉到如果不是以BIM为支撑的话,整个装配式建筑从前期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就是效率的问题,后期应用还有更多的问题,这些可能都会逐渐地反映出来,而真正的理念、真正正确的实施路径是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做BIM的。
这个也是住建部现在关注的问题。住建部下面原来叫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现在叫科技促进中心,在主抓这个事。它们主办了一次专门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交流会,里面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就是我今天上午讲到的一体化集成设计。这个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是一体化的、集成的。
第二个主题就是一体化的装修。就是我今天讲的一定要使装配式装修和装配式建筑匹配。现在也是有针对性的,我们装配式建筑还在交毛坯房,这样是完全和这个理念相悖的。我觉得,把现浇的东西放到工厂去浇,然后弄大板车拉回来,只能浪费资源。所以我们现在讲全装修,而且是采用装配化的装修方式。
第三个就是BIM技术的应用。这个应该从政府部门,从我们最高端的这个住建部系统来推。
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关键,所以以这三个为主题来搞这么一次交流会,针对性很强。就BIM应用这块来讲,我始终是一个观点,如果不选择的话,最终是不能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装配式建筑的。
记者:标准基本上是集成了一些比较领先的国内技术,一直都是引领的这样一个角色。百年宅也是承载了绿色低碳、智能化、长寿化这些高品质,也融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它不仅仅是标准的一个标杆,更是行业的标杆,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品。你们应该是在成都刚刚签了第三批的合作单位,我们在采访的时候也是奔着百年宅去的,您觉得目前的推广力度下存在什么难度?
孙英:任何事情在前期推的阶段都需要大力地去宣传。很多时候我们有一种误区,认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都已经知道,但后来发现大家真不知道。
我今天讲到的关于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的问题,虽然装配式建筑出了这么多,国家也有文件,政府也在推,但是大家的认识理念还不够统一。到底什么是装配式建筑,我们一直强调的一定是四系统全面装配,而不仅仅是主体结构。这个问题,行业中的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非常模糊。
举一个例子,我们编了2本装配式建筑规范,影响非常大,6月1号也开始实施了。一个是装配式混凝土建设的技术规范,还有一本是装配式钢结构的技术规范。这两本在最后审查会议的时候,我都参加了。其中一个大牌专家,在钢结构这本规范的时候,他第一个发言就说钢结构本身就是装配,它是一个结构的。一个大专家说钢结构本来就是装配的无非就是在纠结焊接还是螺栓连接等等。解释了半天,最后还是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给他解释了,装配式建筑提的是四体系,钢结构就结构本身确实有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混凝土现浇可能没有这个问题。装配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在工厂加工完了,然后现场安装的,其他三个系统不是这样。这个问题就反映了很多人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只想着钢结构那点事。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有时候在某个方面说了很多,大家是不是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还真的不一定。
百年住宅,也是一样。我们接触的很多建设单位,房地产业协会,几年前就开始大力推,其实初衷很简单,就是让中国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有更好的房子住。但是在推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种种原因,前期一个是房地产商不愁卖,什么样的房子都能销售得出去,没有转型升级的压力。后期大家又纠结于成本增量、技术可行性。其实核心问题是理念,很多房地产商没有真正去体会新一代的住宅应该什么样的,走入到老套路中去了。
每一次我们推的时候,基本上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先要让开发商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然后再来讲要用什么样的技术。当然,一些开发商是有疑问的,一个是成本增量怎么样,投资能不能收回来,第二个就是技术难度怎么样,将来会不会引起一些问题。
随着几个项目出来以后都获得大卖,在国内就有一些非常好的样本,不用非得到国外去看,这样就有助于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所谓新一代的住宅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就是有了这些百年宅都卖得非常好的成功案例,开发商的顾虑也打消了,虽然确实有一些成本增量,但跟最后的销售议价和换来的价值比,慢慢这种顾虑也会打消。
第三,随着百年住宅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我们整个联盟很多企业贡献了很多的智慧,贡献很多的产品,大家的选择也不断地在增多。所以技术方面的顾虑也能打消。
另外,我们现在百年住宅的标准也在编,这个标准编出来以后,利于更多行业内的开发商包括设计单位,包括企业、制造业加入进来共同来推动这项事业。百年住宅四化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利国利民的,对国家的长远发展、绿色化发展有好处,对我们老百姓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建筑有好处。
所以前景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但是这个过程还是需要大力地去推,利用一切机会去做推广。
最近央企要做一个“十八大”以来的创新成就展,101家央企全部参展,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作为央企之一也要参加。我们的展览分室内和室外两个展区,预计9月份开展,主题就是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室外展区我们会展示以百年宅为基础集成的集团其他的一些非常好的技术,实际上就是以百年宅为基础,又集成了行业内的,包括我们集团所有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上下联动来共同推这项事业,这项事业也是非常开放的。我们集团对它进行、总结、实践,但真心希望所有建设方,特别是搞住宅建设的所有的相关方参与进来,共同推进这项事业。毕竟它是利国利民的,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房子。
记者:也就是说咱们这个百年宅,技术成熟,是非常成套的一个体系,值得大力在全行业推广?
孙英:对,全行业地来推。一旦标准出来以后,所有单位都可以做,都可以参与。我们进行研发,推出了这个比较好的标杆和样本。
我之前也讲过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希望更多的设计院,更多的房地产商能够加入进来,去建这样的房子。同时希望更多的制造企业加入进来,产业化也好,百年宅也好,如果没有大量丰富的部品,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再就是希望信息产业也加入进来,大家共同来推动。
中国这个市场非常大,今天所讲的,让美国人也听一下,我们一年建设量就是7个加州,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的愿景就是给13亿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记者:孙总,之前您在成都有一个演讲,我也听过,您对建筑行业创新发展提到了三化融合,一个建筑多元化,还有一个绿色化和信息化。刚才您提到了百年住宅,咱们推了也有一段时间了,包括现在有一些很成熟的项目。这个百年住宅探索过程中,对三化融合有没有一些积极的启示呢?
孙英:百年宅就是三化融合在住宅上的一个点。三化融合是更大的一个概念,包括公共建筑,也包括市政工程,这是一个大的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三化融合这个观点,实际上是结合我们集团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时候,前期对整个建筑行业的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年的调研和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包括之前我们在教学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根据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发展的趋势,综合地去进行一个研判,所以这个十三五规划我们没有急着出台,今年4月份才正式发布。
这项工作我们去年做了一年,当时就想,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做这么一个规划,实际上很容易,但如何真正引领我们集团在以后五年朝什么方向发展呢。于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应该说这个方向顺应了建设行业发展的大潮流,并且还要引领潮流。我们前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做了好多课题。这次研究还融合了很多行业进来,包括建材行业、制造业,也包括信息产业,都涉足到了。
根据调研和我们的研判,我们认为从大的概念上来说,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建设领域在科技发展这块就是三化融合,以绿色化为核心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三化融合。
这里面还是有主次的,首先是绿色化,大绿色化的概念,绝对不仅仅是节能,而是全面节约资源能源,改变我们建筑利用资源能源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建筑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跟环境完全融在一体。中国现在的能耗,建筑领域一半来自于建材生产,所以光关注以前节能那点事,就只关注了一半。这一部分是一个全面的资源管理。
另外,水也是很重要的,节水,包括垃圾处理、水处理等等这些都治理了一些。我们集团是最全的,唯一能够覆盖城乡建设领域全部专业门类。所以我们做科技发展规划实际上就是做整个行业的规划。这个领域,绿色化是一个大的主题,而且是一个全球主题。我们提绿色化,实际上全球提的是可持续,今天好多人演讲过程中也提到了可持续。而信息化是一个国家主题,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是国家战略,我们的应用、产业规模,发展都非常迅速,所以这是一个国家战略。
那么产业化是我们一个行业战略,这三者一定是最后相互融合发展的关系,最终是要融入到整个世界的一个大潮流里头去。我们讲三化融合,信息化的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支撑这两化的实现。工业化实际上大的概念里是绿色化,所以三化的融合绝对是一个大的趋势。
而百年宅是三化融合中具体落实到住宅方面的一个点,所以这其中又有四化。这个四化,大的绿色化概念中就是要更加地人性化。如果这样一加上的话,百年宅分解的小四化,实际上是大三化中的一些细化,是根据住宅这个产品的特点而言,就是要更加强调品质,更加强调整个寿命。其实大绿色化概念中还应该有建筑长寿化,因为建筑长寿化是最大的绿色。
所有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大的这三化融合基础上发展的不同的点,具体地落在一些点上,形成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包括我们今天讲的绿色建筑2.0,后面我们很快要推出。这里面也同样是三化融合发展,只不过绿色建筑2.0可能侧重在绿色上反映得更多一些。这里面也谈到了信息化的支撑,也谈到了产业化的特点要融入进去。
记者:孙总,说到三化融合,我4-5年前就接触了这个话题,我是深有体会。具体涉及到装配式建筑,就算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虽然专门做了一些实验性的建筑,大量地建造好像这几年也不是很高。近两年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力度越来越大,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和相关标准,就是一直上不来。到底原因是在哪?是开发商的问题,还是政府政策层面推进的力度不够?按理说装配式建筑跟BIM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信息化系统应该是一个整体,未来建科集团在这一块有一些什么主要的课题?
孙英: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上海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应该说住建部把它立为了一面旗帜,但为什么发展得不是那么快?可能几方面的原因都有。第一个我认为还是理念问题。大家在前期基本上把装配式建筑都理解为主体结构系统的装配,或者把力都发到那了。主体结构系统装配,我们国家的特点是剪力墙,其实这种体系是最不利于装配的一种方式,但是大家都在向这个点发力,做了很多的工作。第二个,实质性的技术研究还没有经过气候和比较长的时间检验,咱们的建筑要放100年来看。外墙部分,国外都是40年才维修一次,咱现在都是10年, 10年以后是不是漏水都搞不清楚。这其实也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它。
后来又认为主体结构装配很重要,使劲往这边走,技术又跟不上。再者造价确实是贵,市场又不认同。于是开发商就不积极,另外前期投入是非常大,要建很多预制构件厂等等。
现在这个理念也逐渐被大家认可。因为内装系统是可以解决装配式建筑找不着跟市场支点的一把钥匙。搞了内装系统装配,才算是提高了装配率,才算是整体装配式建筑。这次咱们评价标准中就把内装系统装配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这个是可以很快实现的,主体结构装配不但没有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反而带来一些隐患。而内装系统装配,倒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卫生间漏水,中国至今最大的质量通病,还是漏水的问题,这里头包括屋顶漏水、外墙漏水、卫生间漏水。如果用整体的卫生间,我们自己就实施过,让它漏都难,因为它是一个大底盘。另外从国外的经验看,到目前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要装配。其他的很多体系,比如现在谈到的三个体系实践都很少,外装系统装配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后面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第一个要有正确的理念引领,就是先要知道一体装配建筑一定是四系统装配,而不是就一个系统。其他的一些东西要综合平衡地去发展,而且这个发展真正可以带动绿色化,希望制造业、信息产业能加入进来一起做,做一个真正的因地制宜的、因项目制宜的装配式,而不是说为了做装配式而做装配式。
记者:BIM咱们推动蛮久了,但是进程一直缓慢,设计方能做的也就是响应政府的呼吁,最主要的还是应该由甲方来牵头做。
孙英: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只是整个工程的一块,各个阶段也有很多影响因素。直接把国外的东西拿来用也不行,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还得我们自己慢慢去摸索。前进中的问题都会有,所有的事都要经过这么一个阶段,也还是要有一些先驱者。所以不管是绕一大圈还是绕小圈回来就好,一旦明白过来,他们的资源整合能力,肯定比我们要强,我们可能整合技术的能力没问题,但最后要落地实施的还是要真正的开发商、建设的,还是企业。
记者:像百年宅能多点就好了,我们都挺希望能住上那么舒心的房子。
孙英:是,所以需要大家共同来推动。媒体很重要,我们集团很注重跟媒体的合作,这也是一个生态链,我们有技术,但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没有宣传的平台,咱们多合作把一些好的东西推出去,让更多的人少走点弯路,更早的明白,共同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那句话,造福国家,造福人民,也造福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金曙)
延伸阅读:
装配化装修前景广阔 当下需全面正确理解装配式建筑概念和内涵 以百年住宅提升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