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个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简称MiC)施工,高度达百米的保障住房在深圳市龙华区顺利完成首件模块单元吊装。该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樟坑径地块,规划建造5栋28层、99.7米高的人才保障房,总建筑面积为17.3万平方米,预计提供2,740套租赁住房,由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规划建设,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旗下中建海龙科技及中海建筑负责设计、采购及施工。
据悉,该项目采用中建海龙科技研发的装配式4.0核心建造技术,将建筑整体拆分为独立空间单元,每个空间单元的结构、装修、机电、给排水与暖通等90%以上的元素在工厂内完成,施工现场仅需要把每个单元像“搭积木”一样精细化组装,即可完成项目建设。在该项技术的支持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建设速度最快的保障房项目,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混凝土MiC模块化高层建筑和全国第一个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MiC项目。此前,该项目也曾因为其科技建造、快速建造、绿色低碳等特点受到社会与行业的广泛关注。
项目首件模块单元吊装
设计阶段,项目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对建筑各类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最优设计方案。
MiC模块单元生产阶段,通过BIM设计管理平台、工厂生产管理系统及智慧工地平台联动,为每一个MiC模块编码,附上身份“ID”,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扫码便可实时查看生产进度。
施工阶段,通过由中国建筑国际集团自主研发的C-Smart智慧工地平台,可对现场交通运输、施工进度、吊装工序等进行跟踪、整合、分析,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效高质量管理。
项目竣工后,建立项目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为后期的项目运维服务提供重组的数据支撑。
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项目实现生产、运输、施工、运维无壁垒协调,达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及建造流程最优化。
项目数字化工厂系统
龙华樟坑径地块项目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让超过90%的建筑元素在工厂内完成,施工现场仅需完成地基处理、结构框架搭建、单元吊装、管线接驳等少量工序,可实现工厂、现场同时开工,使得原本需要3-4年完成的百米高住宅建筑项目,在一年内可完成建设,相较传统建筑模式工期减少60%以上。
中建海龙科技自动化生产工厂
同时,中建海龙科技MiC建造技术已突破混凝土模块技术楼层使用瓶颈,通过欧进萍院士团队结构抗震试验研究技术、吕西林院士团队大震有限元分析技术、岳清瑞院士团队结构施工与运营阶段监测技术的应用,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与连梁和混凝土组装合成技术等,使得项目建筑在抗震、隔音、防火、防潮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每个组装单元的楼板均采用多层隔音材料,相较于传统现浇楼板,可有效减噪3至5分贝。建筑外墙由由轻质隔墙、混凝土薄壳+保温板的剪力墙组成,相较普通混凝土材料外墙可有效改善房间保温隔热性能。
龙华樟坑径地块项目通过采用MiC建造技术、BIM信息模型技术、C-Smart智慧工地平台,从工程设计、建材加工、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不同环节寻找减排机会,因项目大部分工序均在工厂完成,且各流程实现信息互通,建筑物料使用精度更高、建筑设计方案更优、施工管理更精细,使得项目相较传统建造模式,可减少75%以上的建筑垃圾与25%以上的材料浪费,单位面积能耗相对国家建筑耗能基准减少25%以上。
同时,项目成立建筑废物再利用专家课题小组,将施工现场产生的废弃垃圾,经处理后可得到再生骨料和环保材料,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排放。经专业检测,项目通过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相较于传统建筑在废弃物、材料损耗、碳排放、能耗、水耗、污水、扬尘等8个指标上取得显著提高,具有助力推进建筑业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示范性作用。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广东在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上介绍经验做法 国内首例的“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式斗屏”设计——深圳市体育中心 广东智能建造推动绿色低碳工程观摩会在东莞举办(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