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蓄水性。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十分形象地得名于此。
2015年,贵安新区获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为贵州第一个试点城市。
今年3月,安顺市、毕节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5月,安顺市成功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未来3年将获得国家补助资金11亿元。
至此,贵州省拥有两个“国字号”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点、示范城市。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从试点到示范到全域,贵州省各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正在努力建设“会呼吸”的城市,以更优质的宜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的幸福加码。
化解内涝 城市下雨不“看海”
对家住安顺东站出口不远的麒麟小区居民李女士来说,每年5月到8月的下雨天出行,是她和小区居民不得不面对的共同烦恼。
“下了一夜雨,路上就变成了一片海!”李女士调侃说。
由于过去的市政管网缺乏长远规划,容量不足,缺乏雨水径流缓冲设施,加之长期不及时清理淤泥,导致雨天大量雨水涌入市政管网,部分管网堵塞,不能及时排水。
今年5月,安顺市通过新建雨水管网1200米,扩宽原雨水管网容量,并新建雨水检查井等,明显改善了该路段雨水成涝的现象。
为全面整治城市内涝,安顺市今年9月印发了《安顺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城市内涝治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24年,安顺80%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全面消除城市内涝积水点。
除加大对市政雨污管网工程整治外,贵州省各地还积极加大海绵材料、海绵技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安顺经开区城市主干道2公里多的清溪路,路面通过有规律的路缘石开口,确保雨水顺畅排入绿化带中,并在绿化带中设置植草沟,消纳绿地范围降雨,发挥调蓄作用;贵安新区中心大道,全长10公里,采用透水沥青路面、人行道、下沉式绿地等,更好地消纳降雨。
河湖治理 昔日污水换清波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蝶变后的安顺经开区娄湖,早已不是曾经污水横流的“娄家坡”水库。
过去这里是个开放式水库,周边垃圾和污水大多直接排放,造成水污染现象严重。2017年,安顺市启动娄湖生态公园项目。将娄湖生态公园周边市政道路采用海绵方式建设,驳岸步道均采用透水材料,利用植草沟收集雨水,实现生物过滤,昔日浑浊不堪的“娄家坡”清波回归。
安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科长杨剑介绍,今年9月底,安顺经开区娄湖生态湿地公园开发PPP项目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以打造“山湖海绵体系”为目标,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技术措施,让娄湖片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不只是安顺的娄湖,近年来,贵安新区车田河水系通过两湖一河项目的海绵建设,全面提升了月亮湖、星月湖、车田河区域的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使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三类标准。
贵安新区两湖一河项目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公园”、透水铺装、“浮动湿地”、生态驳岸、末端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等,进一步优化了贵安新区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布局。
综合治理 海绵城市更宜居
位于安顺市医院北侧的顺园,昔日的垃圾山摇身一变,成了今天的绿色公园。
近年来,安顺对该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在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四面环山的自然地形,通过景观塑造、公共空间营造,绿化美化,打造城市综合公园,并建设透水型休闲步道、活动广场等海绵设施促进雨水下渗,解决地面积水问题。
如今的顺园,青山绿水、环境优美,成为当地市民的“网红”打卡点。
顺园的绿色变身,是贵州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程度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全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放眼全省,各地正积极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2017年,六盘水市科学编制《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推进海绵型道路、公园绿地、生态景观河道等项目建设;
2020年,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贵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9—2025年)》,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构建“自然生态大海绵”、打造“贵阳特色海绵廊道”、推进海绵公园建设;
今年,贵安新区印发《贵安新区直管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打破海绵城市“独立”的管控机制,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到全域范围;
…………
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需要不断探索成功路径。贵州省各地正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优质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贵州铜仁建设装配式绿色农房 打造农村“好房子” 贵州装配式建筑产业抱团发展促转型升级 向科技要产能|贵州:建筑科技创造绿色经济增长点(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