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领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近日,湖北省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在武汉举办。大会以“科技赋能·智造荆楚”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明确提出湖北省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主要举措,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湖北省建筑业特别是推进智能建造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工业化转型“绿色协作力”,催生新产业。一方面,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以建筑工业化引领绿色生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运用工业化思维和组织方式来改造传统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产业,要构建建筑产业生态,从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操作,到装饰装修一体化实施,到物维运管一体化服务,有力打通智能建造的产业链条,为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有力支持。据悉,湖北省正在搭建住房供应链、智能建造供应链、绿色建材供应链三大供应链系统,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打通从建材生产,到规划、设计、PC制造,到现场吊装、智能建造,再到后期运营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实现基于BIM的数字驱动、以需定供、个性定制、柔性生产,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像汽车4S店一样提供好服务。
标准化引领“品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一是要增加智能建造标准供给。当前,智能建造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能导致技术应用的混乱,阻碍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智能建造标准研究应用,围绕建筑业全生命周期,面向信息技术、网络安全、实施平台等多应用场景,开展智能建造标准研究,促进智能建造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和实施应用。二是要利用标准化提升建筑品质。进入新时代,建筑品质的提升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推进智能建造是加速工程品质提升的重要方法。在标准引领方面,湖北省成立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无图数字建造联盟,推动智能建造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发布了《智能建造评价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化设计导则》,通过标准化,助力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数字化驱动“数字生产力”,创造新模式。数字化指以数据要素为基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数字产业为承载,通过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技术进行数字化融合、对生产方式进行数字化打造来创造满足社会新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目前,建筑业正在利用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化进程。数字化的核心是“数据”。一方面,“数据”成为新质生产要素。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智能建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数据”的作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和装配、智慧运维等都离不开数据,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对决策和建造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数据驱动”是智能建造的重要特征。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得以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和工作流程得以完善。此外,智能建造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确保数据安全也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智能化赋能“科技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智能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实现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操作与科学决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建筑行业特点,不断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研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要以智能化激发科技生产力,加快建设装备生产智能化升级,加大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以及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力度,打造集成度高的智能装备管理平台,实现对现场智能装备的一体化管控自动优化。从湖北省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上亮眼纷呈的成果可以看出,作为工程建造的创新模式,智能建造技术正在转化、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建筑业正在由“建造”加速迈向“智造”。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路径就在于智能建造。眼下,湖北省正大力实施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四化同步、一体推进”的智能建造发展战略,为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延伸阅读:
焊接机器人、智能施工电梯……一批智能化建造装备在湖北襄阳集中亮相 从“人海战术”到“无人作业” 智慧建设啃下项目硬骨头 湖北恩施“鸟巢”迎来省级质量观摩会,“智”造精品工程(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