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智能建造的本质,就是软件化的工业建造技术和由软件定义的生产关系;智能建造的主要矛盾是建造各环节及各物理系统的相互独立性,与数字系统要求连续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形势可谓“已是悬崖百丈冰”。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户均住房已达1.5套,远超过发达国家户均1.12套~1.15套的预警线,说明我国城镇住房总量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存在结构失调、品质不高的问题,行业发展重点已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所以,住建部提出要建设“好房子”,并把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作为住建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调结构、建设“好房子”的主要矛盾就是高品质与低成本之间的矛盾。“好房子”就是高品质的房子,用高成本打造出高品质的房子并不难,但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我们追求的“好房子”一定是以低成本打造出的高品质的房子,让老百姓住得起。这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高品质一定要求高精度,而高精度往往带来高成本。要以低成本来实现高精度、高品质,必须靠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必须靠智能化的高精度,必须靠绿色化的可持续性。所以,好房子 = 高品质 + 低成本 = 工业化 + 智能化 + 绿色化。人类无法用手工生产的方式造出“好汽车”,更不可能用手工生产的方式造出更复杂的“好房子”。
01
建筑行业的主要矛盾
我国推行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筑已有几年了,效果不太理想,根源在于推行方式不符合工业化制造业的逻辑。我国推行装配式建筑,大都是从施工端抓起的,而不是从设计端抓起的。建筑设计院还是按“等同现浇”设计,然后配合施工方拆分部品、部件,凑成60%的标准件,装配率就是60%,凑成70%的标准件,装配率就是70%,凑不成的部位就现浇。导致现浇、装配两种体系并存,成本不降反升,质量不升反降。所以,建筑工业化、智能化最大的障碍就是建筑行业碎片化问题,尤其是设计、施工分离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关键,就是必须首先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设计,必须首先实现面向制造与安装的设计。为达此目的,必然要求按照制造业大工业生产的逻辑重塑建筑业。所以,建筑行业的主要矛盾,就是落后的碎片化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与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筑行业的转型目标,就是要从碎片化的手工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体化的工业化大生产体系。
“先立后破”,建筑行业要立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大工业体系,要破的是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建设“好房子”。
02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矛盾
工业化的代表人物是发明T型汽车流水线的福特,他的梦想是让汽车走进每个美国人的家庭。为此,1913年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汽车成本下降了一半。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核心理念是:将一个复杂的制造流程,分解为若干独立的子流程,每个子流程都可以并行运作。所以,工业化的本质就是将串行变为并行。工业化的特征,就是实现大规模、多专业并行生产。
而现在建筑业基本都还是串行:盖房子要一层一层往上盖,建完一层,才能建二层......;结构做完才能做机电,机电做完才能做装修......;建筑设计做完才能做深化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等等。在建筑工业化时代,可以将这些串行工作改为并行工作:一层、二层、三层......N层的部品、部件可以在工厂里同时预制,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集成式部品、模块也可以在工厂同时制造,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在电脑里同步完成。
1974年,联合国出版的《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对建筑工业化有明确定义:建筑工业化就是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从定义不难看出,建筑工业化与装配还是现浇无关,现在很多装配式建筑依然是手工生产的,并不是工业化建筑。
工业化是一种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求系统思维。按照系统思维,设计成本压得越低,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反而越高、品质越差,而设计阶段往往可以决定85%以上的项目成本。所以站在整个社会和整个产业链的高度来看,必须合理增大设计成本,从而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品质最优。而如果设计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内卷的结果一定是收费大跌、项目成本失控、品质下降。
另外,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产品品质,还必须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设计和面向制造与安装的设计,而独立的设计院往往并不掌握供应链和制造安装技术。所以,制造业往往将设计作为内部的成本中心,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否则很难实现设计制造安装一体化,无法实现产品成本最低、品质最优。
设计施工一体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总包”主导的一体化,设计作为内部的成本中心,如华为等制造业都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设计”主导的一体化,设计作为利润中心,如“苹果公司+富士康”模式。
装配式工业化建筑,要求在设计之初就要明确能采购到哪些标准部品、部件,否则无法进行基于供应链的设计和面向制造与安装的设计。而传统的独立的建筑设计院并没有或不能控制供应链。如果独立的设计院不做或做不到,总包商就只能建立组织自己干,那么传统的、独立的以施工图为主的设计院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传统设计院的技术体系和组织模式都还是手工生产体系,在建筑工业化时代,已不能匹配大工业一体化的并行生产体系。所以,设计永远存在,工程永远存在,但传统的模式不可能永远存在。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矛盾,是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社会分工,与工业化大规模一体化并行协同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所以,建筑工业化只能采用DB(设计施工一体化)或EPC(单一主体)模式,DBB(设计施工平行发包)不适合建筑工业化。由此,新时期大型建筑设计院的出路(转型目标)有三种:
第一种是转型为设计施工一体化综合承包商。面向个性化程度不高的、量大而广的项目,设计是内部的成本中心,自己完成设计及建造(真EPC)。
第二种是转型为专业全过程咨询公司。面向少量的个性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方案初设由专业设计事务所完成,施工图设计由总承包商完成,自己只提供全过程咨询。
第三种是转型为工程苹果公司(建筑高科技公司)。面向技术集成度较高、可以产品化的建筑项目或项目单元。由工程苹果公司主导建筑产品,建立并控制供应链,在电脑里完成数字建造(产品设计及工艺设计),由工程富士康完成代工。这应当是最好的出路。
03
智能建造的主要矛盾
智能建造就是为传统的建造赋予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是由软件来实现的。智能汽车的本质是SDV(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建造的本质是SDB(软件定义建筑)。所以智能建造的本质,就是软件化的工业建造技术和由软件定义的生产关系。
智能建造就是由软件和数字模型定义的,主要由智能机器在工厂及现场完成的建造。工业软件(CAD、CAE、CAM等)及人工智能是智能建造的核心,数字模型是智能建造的基础。智能建造就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包括物理系统(硬件)和数字系统(软件)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智能建造的主要矛盾就是建造各环节及各物理系统的相互独立性,与数字系统要求连续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其中,数字系统(软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控制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正如智能汽车问界M9,赛力斯负责物理系统,华为负责数字系统。显然,数字系统控制着问界M9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关于智能建造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盛行,误导了我国智能建造发展的方向。一点论就是强调物理系统,将智能化混同工业化,将高科技公司、AI公司、工业软件商,甚至设计单位排除在外。“均衡论”认为,物理系统和数字系统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作为控制主线,呈点状的碎片化状态。
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形而上学的观点。建造各环节及各物理系统(机器)总是点状的,只有数字系统才有可能贯穿全流程协同工作。
所以智能建造的关键,就是将全过程的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建立数字系统并模型化;然后通过软件以数据驱动全流程,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链协作新范式——软件控制数字系统,进而控制硬件物理系统;使用新范式打破传统界限,实现跨阶段、跨组织、跨地域的产业链深度融合与高效集成,大幅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品质。
物理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三者的关系:物理建造是在工地和工厂完成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建造;数字建造是物理建造的数字孪生,是在电脑数字世界里完成的建造,建造成果为DMU(数字样房);智能建造是在数字建造的基础上,主要用机器通过物理孪生完成的建造。智能建造=数字建造+工厂智能制造+ 现场智能安装=无人或少人建造。
对比汽车行业,传统建造靠图纸,靠人完成建造,相当于纸质地图导航,有人驾驶;数字化建造不靠图纸(靠数字模型),靠人完成建造,相当于手机导航,有人驾驶;智能化建造,不靠图纸(靠数字模型),不靠人(靠智能机器)完成建造,相当于电子导航,无人驾驶。
04
学习制造业,解决三大主要矛盾
要解决建筑行业的主要矛盾、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矛盾和智能建造的主要矛盾,需要学习高端制造业系统化的理念、一体化的平台、全流程的三维和全过程的孪生。首先需要引进制造业的理念,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设计。先建供应链,供应链能提供完备的建筑标准部品部件或模块以及机电设备;然后按照供应链产品库(包括数字产品库)进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最后,由工厂智能化生产,在工地智能化安装。
其次,需要引进制造业的理念,实现面向制造与安装的设计。现在建筑设计院做的设计还是作品设计DFC (Design for Customer),而制造业的设计是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DFMA(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建筑工业化、智能化必须从设计端做起,要先设计成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产品,也就是要先做面向制造与安装的设计DFMA;凡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都不作为设计选项。从施工端开始的工业化不是制造业的理念,不可能实现建筑工业化。
另外还要引进制造业的理念——重塑流程、再造组织。设计、施工分离的社会分工模式,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筑工业化时代必将终结。
要解决三大主要矛盾,还需要引进制造业的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以解决建筑业三个卡脖子的数字技术问题。一是缺乏贯穿工程项目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体系(PLM);二是缺少贯穿工程项目全流程的数字化交付体系(MBD);三是尚未实现各专业基于数字仿真和数字孪生的设计建造(VDC)。
要解决第一个卡脖子问题,需要引进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PLM平台。将制造业的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变为Proje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 就是一个以项目为单元的数据共享统一管理平台,各专业各企业都将项目数据放进同一个数据池子里,并将其模型化,可以方便地实现“一模到底”的数据高效无缝流转。PLM就是面向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体现的是系统思维(MBSE),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产物。
现在一些企业也声称实现了BIM全生命周期应用,但主要是靠不同软件接力运行来实现的,需要不断重新建模或数据转换,效率低下,数据受损,这不是工业化的方式,而是手工生产的方式。
“一模到底”PLM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PLM相当于坐直通车,而不是不断倒车,直通车才是工业化。PLM中的“M”是管理,BIM中的“M”是建模,有本质的不同。PLM所用的MBD模型与传统的BIM模型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数字底座不同。PLM系统是基于数据库协同管理,可以方便地实现跨专业、跨企业的关联设计ADT及管理,实现单一数据源、一模到底的协同工作;而传统BIM往往是通过数据文件链接进行协同,无法实现大规模协同及构件级精细化的管理。
二是模型精度不同。PLM模型使用的是高精度自由曲面建模技术,可以直接打通CAD和CAM。传统BIM模型有不少采用的是网格建模技术,不能直接用于机器加工制造。
三是模型组织不同。PLM使用装配结构树模型组织,模型可以逐级细化,并可以按不同应用场景灵活组织。
四是信息承载量不同。MBD模型以三维方式定义产品的尺寸、材料、计量、加工、安装等信息,信息承载量远远超过二维图纸。而传统的BIM信息承载量比二维图纸还少,离开二维图纸还无法完成建造。
BIM 是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图纸本质上是二维建筑信息模型。如果三维信息模型的信息承载量比二维的还少,那就很不正常。目前建筑业所用的BIM基本上都是这种不正常的BIM,而不是全真BIM,真正的BIM应当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定量的可视化,也就是所见即所得;二是人机共读,也就是能打通CAD和CAM, 以实现工业化、智能化。
现在传统的BIM只实现了定性的可视化,关键目标都还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引入制造业的三维技术,用全过程的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也就是全过程用三维数字模型取代并消灭二维图纸,以达到实现工业化、智能化的目的。
要解决第二个卡脖子问题,需要引入制造业的MBD技术。产品定义方式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定义阶段,即基于纸张的符号定义;二是信息化定义阶段,即以图纸为主,以BIM模型为辅;三是MBD阶段,即基于模型的数字定义。基于模型的定义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包含设计、制造信息和非几何的管理信息,仅需一个MBD模型即可获取项目全部信息,而且还可以被计算机方便地解析(人机共读)。
要解决第三个卡脖子问题,需要引入虚拟设计及建造VDC(Virtu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技术。通过在虚拟数字空间进行设计建造全过程模拟,将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紧密结合,实现数字建造。并在虚拟空间提前试错优化,将施工问题前置。所以,注定可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另外,还要学习制造业的透明工厂,实现数据(包括成本数据)透明和生产过程透明,以实现用户可信、协作可靠、监管可见。
05
实现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困惑与思考
一是无图建造是否过于超前?智能建造比智能制造更复杂、对数字化水平要求更高。直接跨越“无图数字化建造”阶段,迈到对数字化水平要求最高的“智能建造”,是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度风险更大、更“超前”。由传统建造到无图建造,再到智能建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为稳妥,难度风险最小。
二是工人是否能适应“无图建造”?我们交到工人手上的是三维作业指导书,像乐高积木说明书一样,工人用起来非常清晰直观,可以实现像看图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相反,工人往往难以准确理解二维工程图。
三是全程透明是否影响盈利?“一模到底、无图建造”基于三维模型,实现对工期、质量、造价进行严格精准把控,全程透明。企业不再通过虚报工程量、变更高价索赔等方式赚取利润,赚钱赚在明处,反而可以赢得建设方的信任,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一模到底、无图建造、全程透明”的理念将深刻改变建筑行业的设计语言、生产工具,实现数字化建造;将大幅提升行业效率,重塑行业生产关系,为完全意义上的智能建造打下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基于三维数字模型开展设计和建造是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共性技术,属于行业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将带来工程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将大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助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将大幅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领域的腐败问题。最终,这一创新实践将实现“建立标准、打造标杆、重塑行业、发展产业”的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协同发展。
原载于期刊《施工企业管理》2024年第37期 总第114期
延伸阅读:
张跃先:打造“四梁八柱一底座” 推动形成智能建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主BIM技术:建筑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韩平委员:用好三把“金钥匙”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