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装配式建筑学院 >

关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打印 0条评论来源:工程管理与智能建造

图片

摘要:文章阐述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分析发展建筑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发展建筑工业化的策略建议:要树立工业化产品的思维;要构建一体化建造的系统工程理论;要实施“三个一体化”建造方式;要推广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建造技术。旨在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一体化建造;工业化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


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模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然而,传统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成为建筑业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促进建筑行业进步,实现建筑领域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建设既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又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高品质建筑产品。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1],这标志着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开始快速推进;2020年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2],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3],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高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文件。


随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造水平及建筑质量有了显著提升[4],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建筑工业化、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发展建筑工业化,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建议,为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为什么要发展建筑工业化


1.1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筑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现代化号召,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筑工业化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效、环保、质优的建筑产品,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幅提升建筑质量与施工效率,同时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此外,它还能促进建筑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建筑工业化不仅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质量和效率的追求,也体现了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视,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1.2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效、绿色和低碳的要求,对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阻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我国也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建筑业在推动绿色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此背景下,建筑工业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与工程质量,还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3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建筑工业化作为支撑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将建筑构件的生产从传统的施工现场转移至工厂环境,其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显著提升了建筑构件的精度和质量,减少了材料浪费,并且提升了生产效率;其现场机械化、装配化施工技术,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保证了建筑的整体品质和安全性。通过建筑工业化解决传统粗放式建造模式带来的质量隐患和跑冒滴漏等各种问题,让老百姓住上更安心更踏实的好房子,获得体验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催生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


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工业化建造、智能建造和绿色建造等新型技术手段,展现出高科技、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特点,其关键要素包括: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它是提升工程品质与性能,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发展建筑工业化是催生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研发先进技术装备、扩大业务领域,为建筑业注入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不仅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还可以推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促进建筑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2.发展建筑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2.1担心装配式结构的安全性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些人认为装配式结构抗震能力不足、灌浆套筒安全性不够。例如:套筒灌浆过程中出现灌浆不饱满、灌浆孔堵塞等问题;施工过程中由于构件尺寸偏差、安装精度不足等原因,导致构件安装不到位等问题;接缝部位的防水措施不到位,导致渗漏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可归因于施工管理不善、操作技术不规范及质量控制不严等工程管理层面的问题,而非工程技术问题。


2.2装配式建筑成本居高不下


装配式建筑仍面临成本较高的挑战,研究表明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土建工程造价比现浇结构高10%~20%,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发展[6]。造成装配式建筑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设计与生产施工脱节[7],设计的构件不利于工厂[5]加工生产、不利于现场施工装配,造成成本增加;②一些项目仍沿用现浇建筑的设计思路,未能充分体现装配式建筑的精髓与优势,仅仅是通过简单地拆分构件来实现预制装配,产生大量非标准化的构件,导致模具摊销成本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③叠合板采用四面出筋+拼缝后浇带连接的方式,现场需要搭设大量的脚手架和模板,施工效率低下,且质量难以保证,增加了施工成本[5];④设计的竖向构件尺寸小,拼缝数量多,现浇与预制工法并存,施工工序繁琐,吊装频次高、效率低、经济性不好;⑤构件预留钢筋直径小、间距密,不利于生产安装,增加成本;⑥外墙与门窗未能在工厂阶段实现一体化预制,而是在现场墙板安装好之后再进行门窗的安装,质量控制更难、安装成本更高;⑦片面追求装配率和预制率,把一些不适于预制的构件也拆分预制,造成生产、施工复杂,增加成本。


2.3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低


构件在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批量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①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人工干预、手工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增加;②从信息录入、读取到加工、搬运、存储的各个环节,自动化与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仍显不足,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③由于数据格式的不统一,生产设备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系统无法直接识别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信息的数据格式,必须经过人工整理和汇总后才能用于生产,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而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失真或不对称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构件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8]。


2.4现场施工技术不先进


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技术,但目前这些技术的集成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先进的自动化施工设备在装配式建筑现场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如大规格、高负载能力的智能塔吊应用不够广泛;装配式装修的智能化工具,如自动铺设地板或墙面的工具应用较少;智能存放系统、自动化搬运机器人等智能工具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建筑机器人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一工作面下,装配施工和现浇施工的工序先后顺序、工作面交接条件,资源的协同利用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工法体系[8];结构、机电、门窗、装饰部品的集成化装配程度还不够高;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机制;施工现场的信息管理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缺乏实时的数据收集、传输和分析系统,导致进度监控、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效率低下。


3.如何发展建筑工业化


3.1树立工业化产品的思维


借鉴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的经验,建筑业要从传统建造模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关键在于思维革新,将建筑当做“工业化产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用工业化建筑产品的思维统领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从系统集成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通过综合技术优化,实现多学科的专业协作,根据既定的技术接口和协同原则,将各部品部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产品,这种系统化的方法能够确保建筑工业化的高效实施,同时提高建筑产品的整体性能和质量[4][9]。


3.2构建一体化建造的系统工程理论


借鉴制造业,建立工业化的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和方法,将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产品来进行研究和实践,形成以达到总体效果最优为目标的理论与方法,才能实现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8]。


一体化建造的系统工程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遵循“从总体到局部”原则,先开展建筑系统的总体设计,再开展子系统和具体细节的设计;②遵循“三个一体化”理念,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不同专业间的深度融合与创新;③遵循“系统工程”基本原则,通过多学科协作,形成一个具备合理知识结构、有效的协作机制的团队,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④利用数学和逻辑模型来描述系统特征,通过模拟、反映系统的运行,获取系统的最佳组合方案和运行策略[10]。


3.3实施“三个一体化”建造方式


“三个一体化”建造方式是指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8],具体内容如下:


(1)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


建筑、结构、机电以及装修的一体化设计是解决跨专业协作问题的关键,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模数、模块,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接口,实现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借助BIM技术,各专业可以在同一虚拟模型上进行集成设计,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系统与装饰装修一体化,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成果[8]。


(2)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各主要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解决技术链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高度在组织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率和效益。设计不能只考虑建筑功能、结构安全,要充分考虑生产工艺、施工工艺,设计的产品要便于生产加工和施工装配;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运输和安装的实际条件,确保构件在到达施工现场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装配。


(3)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与管理脱节的问题,即两者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技术活动与管理活动各自独立运作,技术研究缺乏与管理实践的结合,也未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导致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为了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解决管理机制与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亟需推动构建“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体系[8]。


3.4应用“四个标准化”设计方法


标准化设计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效率、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技术协同的桥梁;是装配式建筑在生产活动中能够高效率运行的保障。因此,发展建筑工业化必须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四个标准化”设计方法,即“平面标准化、立面标准化、构件标准化、部品标准化”,通过标准化设计减少预制构件和部品的种类,通过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可以组拼成众多平面立面,既能防止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又有助于提高构件标准化,降低建造成本,提高生产与施工效率[11-12]。


(1)平面标准化


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明确有限的、通用的标准化户型模块;相同基本户型下,制订开间不变,进深在一定基础上以一定模数进行延伸扩展的设计方法;在基本户型明确的基础上,明确不同户型下的某一边为同尺寸,作为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通用边界,便于模块间的协同拼接。通过基本户型模块之间按照通用协同边界进行组合,与公共空间模块进行组合,确定多种基本平面形状,形成不同的个性化平面[8]。


(2)立面标准化


通过预制外墙板不同饰面材料展现不同肌理与色彩的变化,饰面运用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涂料、面砖或石材反打,通过不同外墙构件的灵活组合,基本装饰部品可变组合,实现富有工业化建筑特征的立面效果;在采光、通风、窗墙比控制条件下,调节立面分格、门窗尺寸、饰面颜色、排列方式、韵律特征,呈现标准化、多样化的门窗围护体系;通过一字形、L形、U形等标准化阳台形式,进行基本单元的凹凸扩展组合扩展,形成丰富多样的空调板、阳台的立面设计[8]。(3)构件标准化


针对基本功能单元块,运用最大公约数原理,按照数协调准则、通过整体设计下的构件尺寸归并优化设计,实现构件的标准化设计,便于模具标准化以及生产工艺和装配工法标准化;在构件外形尺寸标准化基础上进行钢筋笼标准化设计,统一钢筋位置、钢筋直径和钢筋间距,建立系列标准化、单元化、模块化钢筋笼,实现标准化加工;对于预埋在结构主体内的预埋件进行其型号、规格、空间位置进行符合统一模数和规定的标准化设计,便于在后续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工人对预留预埋进行标准化操作,提高效率和精度[8]。


(4)部品部件标准化


在平面标准化和立面标准化设计基础上,通过部品部件的模数化协调,模块化组合,匹配户型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如厨房部品标准化,以烹饪、备餐、洗涤和存储厨房标准化功能单元模块为基础,通过模数协调和模块组合,满足多种户型的空间尺寸需求;卫生间部品标准化设计,以洗漱、淋浴、盆浴、卫生间标准化功能单元模块为基础,通过模数协调和模块组合,满足多种户型的空间尺寸需求[8]。


3.5推广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建造技术


3.5.1积极推广工业化建造技术


(1)工厂自动化生产技术


工厂自动化生产是实现现场机械化、装配化施工的基础,将信息化技术和工厂化生产融为一体,以标准化生产确保构件品质、提升制造效率。例如:①模具标准化设计技术,根据预制构件的具体尺寸和形状,设计出标准化的模具,通过调整模具的尺寸来适应不同规格的构件,实现标准模具的通用性;②模具自动化装拆技术,在模具装拆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或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操作,以提高装拆效率;③混凝土鱼雷罐运输自动化控制技术[12],开发自动化系统接受实时调度命令,以工厂鱼雷罐轨道为网络,在鱼雷罐运输路径选择及避碰算法基础上,根据混凝土供需关系、各网点之间距离、信号等因素,利用鱼雷罐车运行柔性时间和动态规划的混凝土输送优化调度;④智能布料机与布料系统,自动读取BIM信息进行数据转换,通过配备的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智能布料机能够精确控制混凝土的浇筑位置和用量,确保浇筑均匀,减少浪费。


(2)竖向墙体构件密拼建造技术


竖向墙体构件竖缝密拼技术可以在解决现浇与装配工法共存、施工工艺繁冗复杂等问题,墙体构件两侧不出筋可提高构件运输和安装的便利性、简化施工工序、提升施工效率。例如:①免模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大尺寸叠合剪力墙、大跨度预应力楼板的技术优势及免抹灰、免支撑、少模板、飘窗一体化、外饰面工厂集成等工艺优势,结构体系整体优势显著;②新型竖缝密拼全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竖缝密拼钢锚环快速连接技术,实现现场快速连接,增强了结构抗震性能,大幅减少现场湿作业,通过大构件标准化设计应用,有效减少预制构件种类和数量,采用密拼叠合楼板少支撑技术,实现无梁化和大跨度,提升施工作业效率。


(3)水平楼板构件密拼建造技术


水平楼板构件采用四面不出筋密拼建造技术,拼缝出无需支模板、架支撑,简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通过在板端、板侧以及板与板之间设置附加钢筋来加强连接部位的结构安全性[4,9],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不出筋的设计简化了模具,使得模具更加标准化,从而提高了叠合板的生产效率。


(4)一体化外墙板预制技术


外墙与门窗一体化预制技术,将门窗与建筑外墙在工厂内预先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预制外墙系统,在工厂内完成部分质量检验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有效的解决传统门、窗框渗漏问题;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技术,在工厂完成预制外墙与保温层、装饰层的集成,形成一体化的外墙系统,现场进行墙板安装,外保温装饰无需另行施工,提高施工建造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现场工作量,缩短工期。


(5)钢筋大直径、大间距、少根数技术


传统的装配式框架梁柱和剪力墙存在节点区域钢筋密集,现场施工困难的问题,采用钢筋大直径、大间距、少根数设计技术,通过钢筋等强代换、墩头锚固板连接等技术措施,可实现梁柱节点区的钢筋大直径、大间距、少根数,保证连接钢筋精准对位,且大直径钢筋接头施工质量更易于保证,接头数量减少后,便于采用坐浆法施工,接头可逐一灌浆,相较连通腔灌浆质量易于控制[4,9]。


(6)预制构件大型化建造技术


在确保工厂生产能力、道路运输限制以及现场吊装安装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大型预制构件[4,9],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例如:①将两面墙连成一片在工厂预制,现场利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整体吊装,可大幅提升施工效率;②采用多层柱预制技术,将2层或3层柱通高预制,现场安装减少吊装次数,减少套筒及灌浆料等连接材料用量;③采用大跨度楼板技术,减少现场吊次和临时支撑的用量,提高安装效率,降低安装成本。


(7)模块化建造技术


装配建筑根据集成度和组装方式可分为二维构件式和三维模块化两种形式,其中二维构件式装配式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的主要构件(如预制墙板、楼板、梁、柱等)在工厂中预先生产好,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三维模块化建筑是装配式建筑中集成化程度、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是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最高形态[13],它将单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在工厂进行预制,并可在工厂对模块内部空间进行布置与装修,然后运输至现场通过吊装将模块可靠的连接为建筑整体,以房间大小为单位的预制建筑体,在建筑现场通常用“搭积木”的方式完整地拼装、组合起来。例如:①混凝土模块化建筑[13-14],把建筑以建筑功能为依据划分成多个空间单元模块,将模块通过工厂进行预制并集成装修、机电、门窗、设备等要素,然后运到现场通过可靠连接形成完整建筑;②钢结构模块化建筑[15],主要采用钢结构集成模块单元在施工现场组合而成的装配式建筑,在工厂预制完成钢结构主体结构、围护墙体、底板、顶板、内装部品、设备管线等组合,施工现场直接对整体模块单元装配安装;③组合模块化建筑,“像造汽车底盘一样”在工厂预制模块底盘,依托该模块底盘完成外墙围护、机电设备、装饰装修,在工厂制造房屋单元,房屋单元运输至工地现场、组装成建筑空间后,通过在墙体空腔、模块拼缝、楼板底模上浇筑混凝土形成钢⁃混凝土整体组合结构[5],工厂制造工程量提升至80%,工地现场施工量减少至20%。


3.5.2积极推广智能化建造技术


(1)工程数据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


工程数据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通过应用自动识别终端,自动地获取工程现场或设备中的相关数据,并实时传输至业务系统进行分析和管理,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工程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工程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①RFID技术,通过无线电波非接触式地读取标签上的数据,实现远距离、快速、多目标的识别与数据采集;②条形码/二维码技术,通过扫描条形码或二维码来记录物料的信息,方便追踪物料的使用情况及状态;③传感器技术,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能够实时采集工程现场的各种物理量数据。


(2)智能建造装备


智能建造装备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它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数据分析工具和机械设备,实现建筑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人力需求、提升施工质量。例如:①无人驾驶塔吊,结合了自动化控制、传感技术、物联网(IoT)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高精度的定位系统、障碍物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算法,使塔吊能够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精准、安全地完成吊装任务,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②建筑机器人,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控制,自动进行一系列复杂动作,代替人在建筑行业中完成各种作业,如三维测绘建造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砌墙机器人、墙面和地面施工机器人、清拆/清运作业机器人等,有助于降低用工成本、减少安全风险、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建筑品质。


(3)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应用数字孪生等手段,实现对施工过程的人员、材料、成本、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全面管理。利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数字模型,为模型中的各个元素赋予属性信息,模拟施工工序、时间进度、成本预算等,预测各个工序间的协调配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等数据采集设备采集现场实际建造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数字孪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识别进度差异、质量问题、施工偏差等潜在问题,及时进行纠偏、调整和优化,不断优化数字孪生模型和施工管理策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监控和实时分析,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施工成本。


3.5.3积极推广绿色化建造技术


(1)绿色施工技术


加强绿色施工策划,选择适宜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路径与措施。例如:采用低耗能、低排放的施工机械,选用能效高的机械设备,如节能型挖掘机、装载机等;推广使用新能源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燃油驱动的设备,减少尾气排放;加强施工设备管理,减少过程中设备损耗。


(2)节材关键技术


绿色建造节材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减量化技术:从建筑造型上减量化,避免纯粹为了造型,增加一些无使用功能的构件,从而增加材料用量;进行建筑结构方案优化实现减量化,对地基基础、结构主体形式、结构构件选型分析优化,减少材料的浪费;材料选用上实现减量化,选用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减小梁板柱尺寸,降低混凝土和钢材消耗;②可循环技术:采用可循环建筑材料、可周转环保型模板、模块化可周转临设等技术,减少材料的消耗;③资源化技术:将建筑垃圾进行回收,用于城市景观营造,或进行再加工,作为原料生产砌块、再生混凝土,实现建材的循环利用。


(3)节能关键技术


通过应用绿色节能技术,以减少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助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例如:①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16],将光伏组件或光伏构件与建筑相结合,形成既能满足建筑使用安全、使用功能与美观等要求,又能实现光伏发电的一体化技术;②“光储直柔”建筑技术[17],集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用电的建筑能源系统,利用零排放的光伏发电进行能源供应,直流配电降低了交直转换能量损耗,建筑总能耗下降,而分布式储能+柔性用电可实现光伏发电与建筑用能曲线匹配,建筑实现高比例绿电供应,进而实现低碳和零碳排放目标。


(4)节水关键技术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有助于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例如:①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调度,实现水资源的精准控制和高效利用;②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充分利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路面冲洗、绿化、冲厕等,节约市政供水;③全面使用节水器具,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节水便器等节水器具。


(5)节地关键技术


在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例如:①地下空间利用技术,通过挖掘地下潜力,创新性地拓展城市空间维度,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与多重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②废弃地修复改造再利用技术,对盐碱地、工厂弃置地进行土壤修复治理,把废地变为可建设用地;③工业上楼技术,将传统的单层或多层厂房转变为高层建筑,通过向空中发展来增加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实现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承载力,有效解决土地空间季度紧缺与工业需求极度旺盛的特殊矛盾。


(6)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旨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和周边社区不受污染。例如:①大气的保护,采用覆盖、固化、绿化、洒水等有效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使用低排放或清洁能源的施工设备;②水环境保护,设置沉淀池、隔油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进行有效处理后再排放;③固体污染物无害化,对施工垃圾、生活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鼓励在施工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④噪声控制,采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对特殊场所设置隔音棚,结合噪声实时监测,进行综合降噪。


4.结论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面对全球范围内建筑行业的深刻变革,我国建筑业必须加快步伐,深入探索和实践建筑工业化的路径与策略。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发展建筑工业化在提升建设效率、保障工程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激发行业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我们既要正视当前存在的挑战,如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认知偏差、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难题、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低以及现场施工技术的滞后等,又要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为此,我们提出了树立工业化产品的思维、构建一体化建造的系统工程理论、实施“三个一体化”建造方式以及大力推广先进的建造技术等策略。这些措施旨在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建筑业的壁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4]叶浩文,苏衍江.用工业化思维发展装配式建筑[J].建筑,2023,(01):128-132.

[5]叶浩文,苏衍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研究与探索[J].工程管理学报,2024,38(03):1-5.

[6]王俊,赵基达,胡宗羽.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2016,49(05):1-8.

······

文章来源:叶浩文,苏衍江.关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OL].土木工程学报,1-8[2024-10-19].


延伸阅读:

建筑技术丨预制箱梁整体式液压行走模板应用分析 “免撑免模”在装配式框架结构项目的应用 套筒灌浆料配合比及性能研究综述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