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周燕珉 > 周燕珉:设计创新应未雨绸缪

周燕珉:设计创新应未雨绸缪

2011年08月08日

打印专业人士:周燕珉   来源:中国住宅产业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长期致力于住宅建筑研究与老年住宅研究,对中国住宅产业的创新话题也非常关注。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专访时,她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前的保障房建设及未来的老年住宅建设都需要未雨绸缪式的创新。

  

中国住房: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你认为有哪些成就或者说比较突出的创新成果让我们为之兴奋?

  

周燕珉:我国住宅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呈现出比较突出的创新性。首先是2006年,国家开始推行的中小套型政策给住宅产业带来很大的创新契机。在该政策推行之前,住宅市场趋势是往大套型方向发展,形成追求奢华的风气。但在套型设计上缺乏细致推敲,套型虽大,使用功能却并不好,没有让人产生空间扩大之后的舒适感,因此房子往往不实用。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上进行创新。随着设计师不断地尝试和摸索,特别是“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成功举办后,市场上渐渐出现了更多成熟的中小套型住宅,让人们感受到在中小套型住宅里也能舒适的生活。这是一个转折,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中小套型让开发商和建筑师开始从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节约空间和精细化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设计,从而把设计做好。

  

其次,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保障性住房也呈现出创新性。随着中小套型设计慢慢成熟,套型面积有限的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设计师不能将保障房笼统地认定为只是面积在60平方米或者5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而是需要对其功能分区、居住人群需求等实质内容有全新的理解。最近政府提出把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的类型继续进行细分,将其分为专门面向老人、面向青年白领等的不同产品,以便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思路。

  

中国住房:你认为今后十年行业中需要创新的点有哪些?

  

周燕珉:目前大批量建设的保障房是实现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契机。工业化、标准化能加快住宅建设速度,提高住宅品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相应配套部品的创新设计。不要在急切地大量建设之后,才发现错过了这次机会。

  

此外,还要考虑住宅长久使用的特征,注意其可变性。例如一套房子,现在可以作为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使用,但若干年之后,一旦该地段升值,或其他功能价值突现后,房子可能就需要转变为新的功能。因此保障房的建设,既要考虑工业化、标准化,又要考虑持续性和可变性。在这些方面进行未雨绸缪的创新,才能实现“百年建筑”的目的。

  

还有老龄化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在住宅建设方面也应提前做好准备。现在的住宅看上去都是青年人和中年人在购买,认为居住时没问题,但以后让老人来住或者购房人进入老年后,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中国住房:运营管理对设计有很大影响。那么在老年住宅建设中,如何做好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合理配套?

  

周燕珉:我国老年住宅和老年设施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特别是它的经营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究竟怎样,其实大家都还在摸索。而国外的先进经验虽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却不能简单照搬,毕竟在政策环境、人口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与我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不同。

  

对此,建筑师要总结中国老人究竟需要什么形式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他们在经济层面又能承受到什么程度。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研究适合中国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护理服务模式,从而在建筑规划上予以相应考虑,在空间设计上与其需求呼应,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受访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周燕珉 摘自中国建设报)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保障房设计要按需出发 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