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夏 锋 > 夏锋:宝业用管理创新破题装配式建筑革命

夏锋:宝业用管理创新破题装配式建筑革命

2017年08月10日

打印专业人士:夏 锋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为在国内率先实践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建筑的民营企业之一,宝业集团(02355.HK)的创业者们无论业务延伸到哪个区域,都始终坚持以“宝业只有成长,没有成功”的心态思考建筑产业转型、努力践行装配式建筑。也正是因为探索中的艰难坎坷,越发显得宝业“不忘初心”的住宅产业化梦想难能可贵。


“对于宝业来说,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是我们的一种产业理想,而艰难期的坚守与执着,也是对行业的一种情感磨砺,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和成熟。对于装配式建筑,宝业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所以敢于践行,一是因为我们有决心,二是因为我们有实力,三是因为宝业的先行者们或者企业文化本身就有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基因。”


近日,在2017年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学术年会上,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业”)副总经理夏锋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这确实是一场必须坦然面对的革命


中国房地产报:装配式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在此背景下,你指出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一场进化,更是一场革命”。请问,在这场变革当中,宝业集团做好准备了吗?


夏锋:这确实是一场必须坦然面对的革命。首先,当下的国内建筑产业整体依然非常落后,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大,但产值效益却越来越低,而且建筑产品的标准设定、质量管控等问题一直层出不穷。再者,传统建筑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已和中国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相背离。正是因为建筑业行业低效率、低收益、高污染,决定了这个行业未来必然要经历一场革命,也就是说这个产业未来成长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对宝业而言,我们从战略、管理、技术、团队等诸多方面已经充分做好了应对这场革命的准备,我们全方位推进装配式建筑业务,将始终坚持精品战略和管理创新。我们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问题上看得比较清楚。首先,从我们自身来说,宝业不像有些企业,哪个赚钱投哪个,我们重点布局国内市场,始终聚焦在建筑主业上,具体包含三大板块:建筑施工总承包、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业化。多年来公司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专注,从公司创立至今40多年一直在主营业务上深耕。二是,注重提升国际化视野和格局,也重视与国外优秀企业进行创新合作。


我们不满足于过去,更多的是针对未来发展做准备,“打造后天的军队,才能赢得明天的战争”。在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帮助客户实现更多价值,我们也希望未来宝业能在建筑产业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房地产报:有专家分析指出,上海装配式建筑市场比较火,构件厂订单接不过来(开发商排着队),作为深耕上海及华东市场的专业企业,你们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夏锋:目前上海装配式建筑市场现状的确是在上海政府顶层设计之下,不断地在释放与扩大。目前,上海及周边地区差不多有50多个PC构件厂,但真正有一定规模、且具有技术研发实力、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构件企业还很少。比如,像中建、上海建工、上海城建物资、宝业等具有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集团化建筑构件企业还相对比较少,而只有单一构件生产线的生产企业目前做得很忙、很累但不赚钱。因为单一构件产品,在前端设计时不属于通用标准化,每一个项目甚至同一个项目里就有很多不同的规格和尺寸,加之构件生产线设备不先进,导致构件的生产效率低、产能低、质量差,加上管理不到位,可能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越差的企业越接不到单,越好的企业订单越来越多,甚至做不过来。


在我看来,没有核心技术、先进设备、综合管控能力的构件厂肯定是走不远的,唯一的出路是和品牌企业进行整合,一起成为这场革命中有效的洪流,避免成为落后的产能或样本。另外构件厂不要想着什么产品都做,换一个角度来看,专注于把某一类构件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优,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宝业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践行者


中国房地产报:在国家以及上海政府大力推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如今装配式建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回顾过去,装配式建筑推动多年一路坎坷,在市场不火、订单有限的艰难期,宝业是如何应对的?在这个坚守的过程中,你们感觉最难的是什么?


夏锋:宝业是从1994年开始从事建筑构件研发及生产,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住宅产业化基地。2002年时与世界五百强日本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合资,共同投资了宝业大和工业化住宅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住宅产业化的产品。2007年时我们与德国住宅产业化领军企业西韦德公司在PC混凝土方面进行合作。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协调与优化方面做了比较多的项目,也总结了很多经验,一方面优化,一方面节省,另一方面还创造效益和价值。


对于宝业来说,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是我们的一种产业理想,而艰难期的坚守与执着,也是对行业的一种情感磨砺,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和成熟。其实每做一件事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与企业领导人和决策者对新事物的战略和决心有关。赚钱时就做不赚钱就不做,这不叫战略,而是投机。对于装配式建筑,宝业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所以敢于践行,一是因为我们有决心,二是因为我们有实力,三是因为宝业的先行者们或者企业文化本身就有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基因。


在没有普及推广的时候,很多业主不愿意来尝试做装配式建筑,宝业拿自己的项目来做,比如虹桥宝业中心、宝业爱多邦,我们自己投资自己干,在一些项目上,这种应用是相当超前的,神农尝百草,自己尝过了,才能让客户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才能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当然在做的过程中,也需要同行者、需要理想感召、需要凝聚人才、打造团队。对装配式建筑来说,集成设计很重要,因此需要培养具有集成设计、创新管理的新兴人才。


在做装配式建筑这么多年的过程中,我感觉最难的有两点:第一个是,业主固化的惯性思维需要反复引导。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的建造方式,它会改变业主在传统模式中的项目管理架构以及设计、采购、计划、工程管理、招投标等流程。如果仅是按照传统方式去做,没有形成产业链的闭环,最终将一塌糊涂。以我们一个项目实例来说,传统方式是三七开,30%前期准备,70%是施工,但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我们遇到的是大量返工、修改重来、重来再修改,如此反复成本不断上扬,且最终产品还做得不好。因此,在装配式建筑里要倒过来,七三开,很多环节都要前置,70%准备,30%施工。第二个是,要培养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这非常重要。没有人去执行,去做装配式建筑是无法真正推进这个行业发展的。


中国房地产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宝业集团与德国、日本等多家领军产业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请问在这种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宝业集团是如何克服照搬照抄、“水土不服”等问题的?


夏锋:我们一直强调国外经验+中国智慧,倡导本土化创新。我们吸收德国精工智造技术,学习日本精细管理经验,最终发现只有依托于中国智慧,结合中国的产业链生态,努力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才能创新出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第一,最好的、最先进的机器流水线不一定能生产出最好的构件或者部品部件,这与操作机器的人的能力有关。同理,最好的构件到项目现场也不一定能成为最好的建筑,这与安装能力,运输途中保护程度也有关。这好比,你有好的食材,但你的厨师水平不行,端出来的菜的价值也就不一定好。当初我们与产业化先行者万科也交流过,发现日本工人可以做出这样的品质,但中国工人就不行。因为中国工人现场还是以农民工为主,缺乏产业化工人。这是我们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第二,所有设备、材料、系统等都是全产业链上的一环,我们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做什么样的产品?以汽车为例,宝马引进中国后,就做了本土化的调整,终端市场华晨宝马销量也不错。其他汽车品牌,如奔驰、奥迪、大众进入中国后,都会针对中国国情做一些研发,采用了一些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体系。饭馆我们装配式建筑也一样,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要根据中国建筑形态、产品需求等做一些研究和改良,照搬照抄是不行的。


我们在需求端做了很多功课,研究我们的现场工地的状态,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产品集成设计如何来做等。我们与很多国外产业化领军企业合作,宝业从不照搬照抄,而是引进消化吸收,利用他们的先进的工业化技术、材料、机械设备等来满足我们中国本土化的需求市场。


跨越行业藩篱开展EPC试点是行业创新突破点


中国房地产报:在建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推行工程总承包(EPC)的模式被称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据悉,宝业集团也在EPC总承包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请问你们的探索经验是怎样的?如何来解决“名义上总包、实质上分包”的问题?如何来破题传统产业链参建各方利益博弈的难题?


夏锋:现在的现状是,开发商在做总包的事,总包在做结构的事或者分包的事,然后其他供应商站在总包和供应商之间。国家倡导的EPC,我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因为今后建筑建造的环境标准会越来越高,建造能力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农民工、劳务,而是需要更多具备技术含量、更高管理能力和更高要求的产业化工人。


对于开发商来讲,业主要有所舍得,让工程总承包这块工作的界面划清楚。在传统模式下,各个链条之间各有各的目标,工作界面不清楚,即使目标统一了,但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目标随时都会被更改掉。所以在EPC模式下,要将工作界面提前说清楚,落实工程总承包这些单位能力的要求刻不容缓。在EPC推进过程中,不是说原来施工这批人来把工程总承包的事全部做了,宝业是把开发团队与原有施工团队结合起来,然后把设计管理、进度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集成到EPC团队,只有这样工程的实施才能可控。


此外,对业主来讲现在每个项目的土地又贵,投资额又大,如果做得不好,或者是时间拖一拖,各方面成本、风险方面都有比较大。因此,对于承接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来说,它的综合判断能力也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做装配式建筑各产业链企业鱼龙混杂,所以要从试点开始。试点EPC后有效益了,比原来现状有进步了,就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去协调很多关系了,抓住一个责任主体,控制投资尺度,严控成本、进度等各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再进行监督、抽查。如此,花更少的精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扯皮的事也少了,这种EPC模式就可以大力推广。


当然,不是说工程总承包就能解决任何问题,有能力的企业也许能做好,也有做不好的。最终,我们要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大力倡导良性的行业生态,践行产业理想


中国房地产报:建筑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机遇大已成为业内共识。但机遇的另一面就是挑战,谈及目前中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你曾指出,挑战不仅在技术方面,还有管理难题,请问除了这技术、管理难题外还有哪些主要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又该如何来克服?


夏锋:我觉得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大的挑战是现行的招投标制度。目前,建筑行业最低价中标是最普遍的模式,但最低价中标肯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现在行业里确实存在很多不具备装配式建筑实施及管控能力的企业,靠钻投标制度漏洞,中标之后层层转包,原本就是最低价中标,还要扒掉这些转包的费用,最后来做的企业在没有利润的前提下,就有可能会想方设法打拆边球、走歪门邪道,这种行为会严重扰乱行业竞争秩序,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否则长此以往会造成行业的“逆淘汰”。


第二个挑战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此热衷度很高,蜂拥而上。在大家对行业、技术认识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产业链的协同、专业能力不具备的时候,匆匆上马可能会带来大量的隐患。


第三,行业做的人多了,如何打造良性的竞争规则和环境就是一个问题,比如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等行为,最终整体会损害整个产业对资本、人才的吸引力。


在这些背景下,如何来引导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推行EPC模式要设立一定的门槛,以美国为例,其对工程总承包单位有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如必须达到一个亿,或者有自有资金或者银行保函和存款证明。在中国去投几十亿的项目时,但如果企业只有一百万的时候,可能实力和能力就不一定能匹配得上。这些都需要重视起来,要让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去做装配式建筑。因此我觉得装配式建筑行业要想发展好,可以在招投标机制上设立门槛。对于专业能力的评估,不一样由政府来做,也可以由协会来做。当然也可以由业主自己来组织评估,毕竟最后很多项目的成败关键都在于业主。


中国房地产报:你如何看待装配式建筑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研判理由是什么?


夏锋: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第一,未来是要有更多的企业投入到装配式建筑领域,这才能有利于行业发展。第二,今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朝两端去做,一端是研发,一端是服务,而研发在前端,服务在后端。研发就是让客户觉得你的产品更有价值,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在研发上做到极致,比如我们宝业有专门的研究院,有结构团队、新材料团队等,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践行装配式建筑。另外,在服务这块,包括与物联网技术与建筑的对接,围绕小区运营、智慧建筑等方面宝业也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缔造后天的团队,储备未来的知识,打赢明天的战争。


总之,宝业希望在未来行业发展进程中,能有一席之地。我们也希望能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走得更稳、更远,努力成为产业转型的践行者、管理创新的引领者、理想使命的坚守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