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李正茂 > 李正茂:合肥走出一条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子

李正茂:合肥走出一条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子

2017年08月14日

打印专业人士:李正茂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网

作为全国建筑产业化先锋城市合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建筑产业规模集群,PC构件年产能达到8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累计实施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特别是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合肥模式被业内所熟知。

  

“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内容:第一是引企业,目前在国内产业化领域做的比较顶级的企业均在合肥设立了工厂;第二是给项目,用项目吸引来大企业,用项目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实战优胜劣汰;第三是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近日,在2017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学术年会上,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任李正茂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如是阐述了合肥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子。

  

中国房地产报:合肥产业化道路走在全国前列,请您介绍下目前合肥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包括政策环境、实施情况、市场格局等。

  

李正茂:合肥市产业化发展之路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是基地时期,2006年7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称号;第二个是示范城市时期,2014年5月合肥市成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第一,在2006年~2014年国家政策还不是很明朗时,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化方面的推动工作就悄悄开始了,当时政策少、项目少、企业规模小。直到2012年合肥市将产业化工作从经开区提到全市的高度,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班子。从市到区相继出台了一些产业化的政策,2014年还编制了《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同时,合肥市也将建筑产业化当作市政府十大支柱产业,由市长来调度。这是宏观层面,合肥市在产业化方面的政策和政府重视程度的基本情况。

  

第二,在标准规范方面,合肥市是比较全面的。从2006年经开区产业化基地成立至今,在国家相关标准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合肥市陆续出台相关标准。目前,合肥市在产业化方面的标准基本涵盖了设计、施工、验收和生产等,非常全面,安徽省的产业化标准基本也是合肥市牵头来编制的。

  

第三,在产业集群和企业规模方面,合肥市目前PC构件年产能大概有800万平方米。钢结构企业也纷纷转型,央企、国企、民企和本地企业也都在转型。省三建公司就是本地企业转型的典型代表。

  

第四,合肥市做产业化是从试点项目开始尝试,然后到示范项目,从拓展保障房到安置房推进,最后到商品房探索推进的“四部曲”。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装配式建筑的面积大概达到600万平方米。

  

中国房地产报:装配式建筑并非新鲜事物,据住建部科技司司长苏蕴山介绍称,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大概在5%左右,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推了这么多年过去进程缓慢的原因有哪些?可结合合肥的发展过程来说明。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来突破这些难题?

  

李正茂: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顶层设计上的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从前苏联引进了大板楼,但中间停了20年没推广,主要还是因为顶层设计上有问题。近期,我们去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发现他们当时在做大板楼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但他们不断去改进、革新和研究,而我们却没有继续往下研究。

  

第二,思想上不统一。被大板楼搞怕了,比如合肥早期建的大板楼,现在基本都存着漏水、隔音、保温等问题,不受老百姓欢迎,现在有很多大板楼已经被拆掉了。对于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老百姓,甚至建设主管单位在思想认识上也不统一。

  

第三,企业自身的能力有限。很多传统建筑企业不论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都比较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这个能力来做装配式建筑。还有不少传统建筑企业就是大的皮包公司,没有自己的产业工人、管理团队等,可能就只有一个资质,其他都外包。

  

第四,传统建筑业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装配式建筑。传统建筑企业拎个皮包就去投标,投完标后再一级级分包出去。但现在搞装配式建筑,必须前期要投大量资本来建工厂,是长线行为。

  

第五,前期造价上存在增量。由于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品质不一样,导致造价肯定也不一样。举例来说,传统建筑内墙是用砖砌,之后要粉刷,粉刷表面的强度可能是C1O,但从工厂出来的装配式建筑内墙表面强度可能就达到了C30,标准要更高。

  

第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即传统建筑业利益链被打破了。比如,合肥一年建设量约2000万平方米,现在要拿出500万平方米来做装配式建筑,这意味着几百家传统建筑公司来分1500万平方米的羹,另外500万平方米却被几家产业化企业直接分去,那传统企业肯定不干了,就拿着放大镜去看装配式建筑,有点问题也被放大了。他们之间的利益链打破了,导致大家不接受或者不愿意推装配式建筑。

  

不过好在,现在国家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未来10年要做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30%的比例。有了顶层设计之后,各个地方政府都有任务了,然后一级一级往下落实。安徽省落实合肥市的任务,合肥市落实各个区县的任务。现阶段如何来推是非常重要的,以我们走过的经验来看,主要抓两方面:一个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让装配式建筑的各个环节与体制机制管理匹配得上;另一个就是培育传统企业转型,只有传统企业都走到装配式建筑这条路上来才是正道。仅仅培育几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还远远不够,100个人只有两三个人在做这个事情是永远做不起来,但80%的人都来做,那装配式建筑产业才能真正做起来。

  

中国房地产报:前不久您在北京相关培训活动上也指出,合肥装配式建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合肥特色的发展路子。请问合肥是如何来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正茂:总结合肥这些年在产业化领域走过的路,我认为合肥从2012年开始起步比较快,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经验:第一是引企业。2012年开始我们北上沈阳、哈尔滨,南下深圳,中间去长沙,招商引资产业化企业。目前在国内产业化领域做的比较顶级的企业,应该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都设有工厂,包括中建国际、中民筑友、长沙远大、宝业西伟德、黑龙江宇辉等。第二是通过项目把企业引进来。我们的原则是,只要在合肥设了工厂的企业都给项目,用项目吸引来大企业,用项目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实战优胜劣汰,好企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项目做不好的逐步被市场淘汰。第三是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推行工程总承包。在招标上走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单一来源谈判;二是邀请招标;三是公开招标。

 

中国房地产报: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广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请问合肥市为何会率先想到在这个领域来寻求突破?在着力推动工程总承包模式时,你们遇到过哪些难题和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未来在该领域,合肥还将如何来开展工作?

  

李正茂:我们推行施工总承包也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被逼出来的。2008年合肥只有几个小项目做试点,体量不大,那时企业还会做。但后来项目多了,量大了我们发现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原来的施工总承包单位、构件厂、设计院形成的联合体,在大体量项目中,他们之间协调管理、运作过程等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他们之间不是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仅仅是因为一个项目走到一起,然后各自算各自的账。

  

我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露水夫妻”。项目干不好了,要么离婚,剩下来的孩子就是这个项目,要么是畸形,要么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也发现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做的过程中有假的总承包、假的EPC、假的联合体,根本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其实,合肥这些年累计做过的600万平方米项目中,也有很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以说,合肥做工程总承包是被逼出来的。

  

此外,传统建造方式中,工程项目中勘探要招标,规划设计要招标,景观绿化要招标,施工总承包也要招标,传统模式里有N个招标。但产业化的方式只有两个招标,一个是方案招标,一个是施工总承包,在招标环节上就能省几个月时间。更何况装配式建筑中室内外装修、机电安装等全部由施工总承包来做,可以穿插施工,还可节省工期,合肥下一步要强力推进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当然,针对工程总承包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有解决办法,比如在招标阶段设立条件,项目超过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必须强制性要求构件厂与总包单位、设计院之间要有50%股权相互参股的关系,逼着他们不做“露水夫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真正实现利益共同体。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才允许来投标。这样一来,通过项目逼着企业之间强强合作,股权合作。比如合肥现在就有好多小的构件厂纷纷投奔大的总承包单位,或者大总承包主动转型去收购他们。从我们经开区角度,我们通过项目来引导大家往装配式建筑方向走,这也是合肥特色的产业化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中国房地产报:装配式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其发展机遇巨大不言而喻。但机遇的另一面即是挑战,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以及市场发展特点,您认为今后装配式建筑发展会面临哪些新挑战?

  

李正茂:挑战是有的,比如一定不要把装配式建筑、产业化过于神化,它其实就是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抓的主体是建筑业转型,而不是很炫的高科技。比如,传统建筑业一个亿的项目,无外乎人、材、机械费三大主要板块,但当人工费在这类项目中突破四千万元时,依照国外的经验就必须到工厂里去做了,这是一个临界点。工厂随着规模化、产业化,加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工厂成本是不断在下降的,但现场人工成本是不断在攀升,如今在合肥200元/天的工人马上找不到了,需要300元/天甚至400元/天,日本现在一个工人1800元/天,没办法逼着往工厂方向转,这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这场转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抓人才建设,下一步要走产业化工人的道路。第二,工厂化建造要向工业4.0方向转,机械人、机器手等先进设备要不断应用。第三,装配式建筑要从全产业链、绿色的角度来考虑,要将百年建筑纳入一个整体范围来考虑。

  

中国房地产报:您如何看待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走在装配式建筑前列的城市,你们会给正在发展路上的其他兄弟城市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呢?

  

李正茂:我个人认为合肥在2006年~2014年国家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顶层设计政策没有出台之前,我们都是摸索着在做。但现在其他城市不是摸索的概念,装配式建筑已经是必然趋势,目前这个阶段是要如何来推?

  

首先,放眼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的发达国家是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国外没有毛坯房,都是全装修,拎包入住,推崇绿色建筑、被动房、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其次,怎么来做?一是思想上要跟得上;二是行动上要动起来。怎么扶持企业?如何拿出项目来支持?政府要有决心。以合肥的例子来说,在2008年-2012年试点阶段敢拿出项目来单一来源谈判,地方政府是在培育一个产业,引导企业慢慢朝装配式建筑这个方向去走。再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对装配式建筑有更科学的理解。最后,大家要会算全社会的经济账。合肥一路走过来,就学会了算大账。比如传统一个18层的楼(安置房),按照传统方式盖可能需要20个月,但用产业化方式可能只需要14个月,这样下来就可以省6个月工期,也可以省下给老百姓6个月的过渡费。且20个月固定资产放在那不用就产生不了效益,但提前了6个月,盘活了资产这都是钱。另外,装配式建筑对社会资源的节约,节地节水节材。甚至包括后期运营维护成本的账也要算进去。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李正茂:合肥市经开区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建设经验介绍 新常态下合肥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新转变 推广和应用叠合板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 走创新型住宅产业化发展道路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