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修 龙 > 新时代 新理念 新作为

新时代 新理念 新作为

2018年12月11日

打印专业人士:修 龙   来源: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新理念、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为国家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将思考结果作为企业未来行动指南。


一、关于新时代与新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是当前的“势”。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刻领悟“势”的丰富内涵,包括新时代的新方位、新特点,尤其是新理念及其指导下的新方针、新部署等等,真正做到明方向、识大局,才能抓住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为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要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要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努力奋斗。这是新时代的新任务。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每一个劳动者都要用自己的努力为化解这个矛盾做出贡献,才能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实现新作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八个明确”的思想内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施十四个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筑行业的联系最为紧密,学习十九大不是一句空话,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


党的十九大对未来五年国家工作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建设、国家统一、外交、全面从严治党”九个方面作出部署,其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并作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具体部署。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提出的“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新时代建筑行业的新理念、新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关注民生、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等几个方面,这就是建筑行业宏观的行动指南。



二、乘势实现新作为


恰逢盛世新时代,我们应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新作为。具体到建筑行业,必须做到:贯彻落实好新时期建筑方针、实现行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贯彻落实新时期建筑方针


1.新时期建筑方针是“顺应时代要求、回归建筑本质”的理论成果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同过去“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旧建筑方针相比,新方针增加了“绿色”,绿色是新时代的特征,与十九大精神高度吻合;新方针去掉了“美观”的前置局限,今天的环境、今天的形势、今天的经济实力和今天中国的地位,都决定了我们可以在建筑美观上、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的起源是为人类遮风挡雨、躲避野兽侵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建筑如何发展,建筑的本质始终是“人生活的载体、人与自然互动的平台”,因而建筑既要满足人类的“安全、生理、心理、社会、与自然和谐互动”等使用需求,又要满足本身作为商品、艺术品的属性要求,新时期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恰是对这两方面需求最凝炼而精准的表达。


2.新时期建筑方针要素浅析


(1)适用:涉及三个层面的适用,第一个层面是“对人的适用”,主要是从人类使用角度出发,即:安全、健康、好用、品质、舒适等性能,第二个层面是“对社会的适用”,即:建筑应当与时代背景、城市文化相协调,第三个层面是“对环境的适用”,即:建筑应当有助于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经济:看一个建筑是否经济,应当拉长时间尺度、扩大视野角度,建筑的经济性有三个衡量维度,最显而易见的是“建筑本身经济效益”,包括造价、全生命期间的使用成本、建筑寿命。间接一点的是“社会效益”,包括室内外环境对人体健康和人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最长远的则是“环境效益”,主要是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绿色:绿色是新时代的特征之一。建筑的绿色本质是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里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的责任。绿色首先是一种理念和行为,如果我们的素质跟不上,没有树立绿色理念,没有养成绿色行为习惯,那么所有的绿色建筑、绿色市政、绿色城市,就产出不了真正的绿色效果,都只能是伪绿色。当然,绿色也是一门技术。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在技术方面强调得很多,但是强调素质、强调理念和行为,还远远不够。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当前行业、国家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4)美观:美观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第一个层次是“感官感觉的美好”,第二个层次是“给人带来高标准、高品位、高品味的享受”,第三个层次是“上升到文化自信后带给人尊重和自尊的美好”。


3.贯彻落实新时期建筑方针,解决当前建筑创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创作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个问题是片面追求“新、奇、特”的视觉冲击,贪大、媚洋、求怪、媚俗等建筑乱象丛生。这在社会上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网友甚至自发组织评选十大丑陋建筑,迄今已经评选了八届。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好事,说明社会对建筑创作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有利于借助社会力量治理建筑乱象。


一个问题是科技进步使建筑设计可以无视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传统建筑好的东西在流失,因此失去了地域文化特征,千城一面,城市文化传承堪忧。



中国传统建筑适应当地气侯特征,通过建筑平面、建筑形式主动调节室内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由此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设计技术和建筑文化。从苏州园林到西双版纳竹楼、从藏区石碉楼到蒙古族毡房,从中原粘土屋到西北窑洞,祖先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绿色智慧,形成了各地具有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堪称绿色与美观完美融合的建筑。



而如今,传统U字型、回字形等建筑平面,被大进深大体量取代;建筑空间也不再强调可以主动调节室内环境的物理作用,气候因素逐渐从建筑设计中隐去,建筑能耗在增加、地域文化差别在消失。这样的建筑无论外表多么美仑美奂,也始终到不了美观的第三层次,达不到大美的境界。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拆大建。这其中有规划和经济的因素,有时候对建筑的拆除不是因为它不好或者不安全,而是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或是地价升值,这显然是与绿色理念相悖的一种短视。


贯彻落实新时期建筑方针是解决当前建筑创作存在问题的唯一途径。贯彻落实新时期建筑方针,建筑设计应当回归建筑本质。为此,建筑师应树立并践行节约型社会核心价值观,树立并践行建筑的伦理观,即:多一点伦理、少一点怪异;多一点天然、少一点人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浮夸;多一点节俭、少一点奢华;多一点责任、少一点名利。这和我们的艺术品位、艺术行为是紧紧相扣的。我们不能放弃对提升国民素质的追求,建筑应当传承地域建筑特征与文化。


(二)实现建筑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1.建筑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三个特征


建筑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应该具有“以人民为中心、技术+文脉、智慧”三个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回归建筑本质,提升工程质量,加强灾害防护,满足人民安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层次需求,创造健康、舒适、和谐、生态的人居环境,引领小康生活模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术+文脉:就是要因地制宜适宜应用绿色技术,通过建筑体量及造型主动调节光、风、温湿度等室内环境,降低建筑基础能耗的同时,传承地域文化,让人记得住乡愁。


智慧:就是要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建筑全产业链相关的物理世界数字化、数字世界智能化,使建筑、社区及城市变得智慧起来。


2.发展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


实现建筑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我国现有情况看,我们确实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难题,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走。以我国自上而下发展了十多年的绿色建筑为例,仍然存在质量不高、绿色效果欠佳等问题,住建部提出要发展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对此,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提出了“五化”理念框架,即: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和智慧化。


(1)人性化:是指更加“以人为本”,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创造安全、健康、舒适、自然、优美的室内外建筑环境,使人有更多的获得感。注重人性化的几个方面包括:建筑空间精细化,安全性与舒适性,适老化、无障碍,室内声环境、光环境、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室外环境等等。


(2)本土化:是指更加注重发挥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赋予建筑天然绿色基因和体现地域、文化特征。高质量绿色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不应是技术之至上、技术堆砌,而应是倡导因地制宜,体量适度,少人工、多天然的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本土绿色设计,有利于引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形成绿色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绿色建筑当然离不开技术的介入,但技术堆砌解决不了先天性问题。我们要跳出石油工业时代思路,反思现代建筑设计误区,应该是技术至上,还是利用自然、亲近自然、返璞归真?


(3)低碳化:是指更加注重建筑全生命期的绿色,从重点关注“建筑运行过程”拓展到建筑建造、运行、改造、拆解各阶段;更加注重建筑全面降低资源环境负荷,从重点关注“节能”拓展到关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结构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欧美国家已进入建筑维护时代,建筑运行过程的能源负荷比建造过程高出24倍;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大量新建、改造建设为主,建筑建造过程和运行过程的能源负荷比重相当。同时建造过程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巨大,当前中国“青山挂白”的现象到处可见,建筑“低碳化”迫在眉睫。


高度“低碳化”的装配式建筑,是发展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时、节省人力,可以大幅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实现环保。它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六个主要特征。装配式建筑2016年以来在国家强力推动下开创了发展新局面,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2018年住建部党组巡视整改内容就有“重新审视、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项工作。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装配式建筑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先后设计完成2000多万平米的装配式建筑。通过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的探索与实践,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给予关注: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装配式建筑是重要载体,但业界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普遍高度不够。应当把装配式建筑放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上、放到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高度上去认识,自发地去发展装配式建筑,而不是被推动着去发展。


装配式建筑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其概念认识还不够清晰。定义说得很清楚但一到应用就有些混乱。要强调的是:装配式建筑不等于装配式结构,更不等于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也不等于装配式住宅,更不等于装配式保障房、廉租房;装配式建筑必须坚持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内容的一体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内装部品部件、设备管线的产业化生产程度更高,更能在产业链中体现全生命周期价值。


国家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心很大,各地政府积极跟进制定政策,运动式推动有余,但科学、理性管理的研究不够。靠运动式推动的东西不会长久,靠政府政策的补贴也只能是一时。


社会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推动,但行业的主动性不够。装配式建筑须通过标准化、模数化与制造业密切联动,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降低成本。装配式建筑要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市场规律,不符合市场规律,必将难以走远。


结构工程师积极投身装配式结构研究,但建筑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装配式建筑应当以建筑设计为龙头,结构要为建筑设计提供安全保障和支持:不盲目追求装配率;结构安全技术暂时达不到的不硬做;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论证是否采用装配式建筑,或在最适宜装配的地方采用装配式部品部件。


2018年住建部党组巡视整改内容就有“重新审视、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项工作。


(4)长寿化:是指更加注重延长建筑寿命,有效延长资源利用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节约资源能源、降低环境负荷的最有效方法,也有利于延续城市建筑文化。建筑长寿化是最大的绿色!我国建筑实际平均使用寿命短,反复建造、拆除加重了资源环境负荷。据统计,我国城市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有约40年左右,平均100年内需要建造和拆毁2-3次,历经2-3个生命周期。


造成我国建筑“短寿命”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规划缺乏长远性、前瞻性需要调整,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建筑质量较差,设备管线老化而维修更换不变等。从建筑创作出发延长建筑寿命的主要措施有:采用通用空间灵活可变的设计满足建筑全寿命期功能变化的需要,延长主体结构使用寿命,采用SI技术体系使设备管线及内装易于维修、改造和更换,应用减、隔震技术增强建筑抗灾能力,延长部品部件使用寿命,全生命期定期维修维护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5)智慧化:是指更加注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并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建筑功能和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为使用者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智慧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可以产生无限遐想的事,主要包括:基于BIM的全生命期信息管理、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设备控制、智慧化能源管理、智能家居、智能检测、智慧社区等。



在千年之城雄安,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贯彻落实“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理念,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设计了雄安新区第一个新建建筑工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采用模块式建筑,探索将集装箱的形式用在建筑,可装配、可生长、可拆除、可回收,建筑的内装修都是在工厂完成,在现场一次性完工,45天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雄安质量”和“雄安模式”。


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新机遇。我们要贯彻落实新理念、实现新作为,为绿色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给孩子们留下一片蓝天、一座青山、一池绿水、一个有美好记忆的城市,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何雯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修龙: 搭建平台强强联合 推动建筑产业繁荣发展 修龙:中国住宅产业化的思考与实践 修龙:推动住宅产业化设计院价值须再认识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