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高宏杰 > 大浪淘沙后,装配式建筑该关注什么?
“日本都没有经历过那么好的装配式建筑时代。我觉得中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征途是很伟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给我们提供发展模板,我们只能独自探索。”
受访专家 | 高宏杰
上海毅匹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申城建筑设计院院长,旭辉集团住宅产业化中心专家,上海市住宅产业化专家、江苏省住宅产业化专家。
于1999年从事房地产行业,曾任职工程总监、技术部部长、区域设计总监,先后服务于信德集团(香港)、绿地商业、大和房屋(日本)、泰禾集团等一线房企。擅长产品策划、技术管理、体系建设。2006年起,深耕建筑产业化领域,著有专业书籍《智造住宅——大数据工业化住宅开发》。
Q:莘庄中心项目是旭辉第一个高PC率的商办项目,同时也是上海毅匹玺(EPC)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毅匹玺建科”)的代表性项目。客观地看整个项目,您觉得哪些方面还需要完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理想效果的达成的?
A: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可见成本的损耗和不可见成本的损耗。可见成本的损耗体现在,例如当我们利用BIM技术时,由于不同环节所用的软件不同,转换过程中增加了对人力和物力的损耗。形象一点说,BIM技术理论上应该是一条高速公路,但现在每个口子都有收费站,到一站要停一下,甚至出现需要切换轨道或临时换车等状况。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实际上阻碍了BIM技术实际作用的发挥。
BIM技术的应用需要数据的支撑,虽然我们在一次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我们来说也犹如金矿,但我们挖不动,因为数据很散乱,需要我们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不过,只有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在BIM技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哪些地方遇到了收费站,应该怎么解决。目前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像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数据遗失的情况,这就是不可见的成本损耗。
此外,还有工程量计算的问题。设计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与项目成本核算时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不一样,这一点需要我们用同一种语言统一转化。
莘庄中心实景图
Q:在参与这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过程中,您感觉整个团队的思想是否已从传统中转变过来?
A:我觉得还没有转过来,传统的力量非常强大。在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生产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惯性仍在,行业需要适应期,现在还有一些人在原来的工作轨道上采用切萝卜分段式的工作思路。
装配式建筑应该是建筑、建造、制造三者的整合,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也不是单纯的建造。如果从单一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那我们只能看到一面。我们应该以结果为导向,以结果来指导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设备、物资等都要以达到一个目的而运转。
EPC模式有助于将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Q:您觉得在做好一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过程中人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A:人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是要有好奇心,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其次是在应用新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反馈和共享。
做好装配式建筑项目是很简单的,不需要高科技,它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调整的过程。当我们把所有的错误都积累完了,自然就不会错了。
如果设计师、工厂、施工单位都能把他们犯的错误共享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解决,那么事情就更好做了。
Q:那么您认为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如何跟装配式建筑更好地契合?
A:借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早期国内曾出现过总包全负责的模式,但后来它又慢慢地演变成了五方责任制。五方责任制发展到现在变成了一种互相推诿的模式,它无法有效地将责任和问题归结到具体的一方,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装配式建筑具有很强的跨界特性,这个时候再利用五方责任制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EPC工程总承包这么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
我个人很提倡应用EPC工程总承包这种一体化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实际上不是帮助我们提高做对的概率,相反,它可以让错误更集中的体现出来。我们通过一条完整的链条很容易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可以追溯到最前端,这样一来,大量的错误就被我们慢慢消化了。这其实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经常觉得开发商在这次变革中是非常痛苦的。政策调整后,实际上最受冲击的是开发商,他们被动的接受了一些额外的成本。实际上在五方责任制的情况下,开发商已经可以精细到了解一粒沙的价格了,但政策的转变把整个价格体系和价值体系打散了。现在虽然国家一直在推,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开发商没有动力选择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这其中的关键原因还是“谁出钱谁做主”。
毅匹玺建科服务项目 | 托马斯国际学校
不应被流水线限制想象力
Q:毅匹玺建科拥有自己的PC构件工厂,您对工厂这一块面临抬高整体建造成本,自身利润又较低的情况怎么看?
A:从利益的角度来看,降低成本的工作应该由工厂来做,它有原始驱动力做好这件事。
我发现,现在很多工厂的建厂广告都是在大篇幅地宣传有着怎样的流水线设备,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认识。工厂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了解客户需要什么,然后根据下游配套供应条件、运输半径等问题设计产能、产量及产品,最后再建厂,这样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呢?
因为是政策导向,所以我们这个行业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市场一下饱和了,没有经历工业化改造的阶段,构件厂没有经验积累就迎来了卖房市场,这是不合理的。
工厂要盈利的话,就不能让设备来决定产能、产量、产品,应该让市场来决定。此外,我们做过统计,现在构件工厂的损耗非常高,这是普遍性的现象,因为工厂没有做好精益管理。工厂部分如果能从设计端就做好成本优化的事情,选择更了解工厂和施工的设计人员,模具成本自然会降下来,然后再做好模具管理和调度工作,是可以节省较多的实际生产成本的。我认为传统设计院不要勉强自己,工厂的成本优化问题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工厂来解决。
Q:你们会对客户进行一定的筛选吗?
A:是的,我们更倾向于跟对产品有一定的品质诉求和要求,能够理解设计、生产一体化理念的业主合作。
Q:毅匹玺建科能够提供怎样独特的行业价值?
A:我们是设计中最懂工厂的,工厂中最懂设计的。我们有设计院、工厂,也有劳务公司和总包资质,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一体化式产业链。此外,我们从来不被流水线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我的设计天马行空,只要能够符合生产规律和施工规律,我们都可以去满足。
我们的构件厂要和设备供应商联合开发,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配相应的设备,设计产能、产量。
我们经常说很多工厂达不到最初设计的产能,这种生产能力的不足是因为缺少合适的技术人员、合适的管理人员,以及合适的一线技术工人。
我们目前正在联系日本的几家大的工程公司,希望把我们的工人送过去半年左右,跟日本人一起在实景中操作。因为传统的实训只算是做试验,工人无法感受到实际的操作环境。
设计厂房3D立体演示
Q:毅匹玺建科发展的这几年,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变化?
A:首先,政策方面的变化很大,虽然现在还是“一刀切”的政策,但这个“一刀切”更多的是合理的、可实现的,不像原来那么追求预制率。现在的政策更多的是根据周边的情况和地区的实际生产能力的发挥空间进行调整和推进相应的工作。
以郑州为例,郑州最早期对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是根据预制混凝土的量和现浇的混凝土的量等标准来确定预制率的。但从2018年的7月份开始,郑州市规定按照国标来执行,精装修部分也被纳入了评价范围。我认为政策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真正推动装配式建筑的一体化建造。
其次,是感受到供应市场的扩大,我觉得在2018年上半年达到一个峰值,2018年下半年开始有一大批退场的。
再次,是发现市场的接受度比原来高了,大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现象,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关于装配式建筑安全性方面的争议,但大家都知道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大势所趋。
Q:目前你们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A:我们最关注的是人的问题,如何培养出符合组织目标要求的人是核心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诉求。
这一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更专业、更精细,努力把设计和生产环节完全打通。设计方面对降低工厂成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也想到了,但还没有做好。
PC构件设计从产业链前端看只是一个收尾的工作,但对后端的工作来说,它是一个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性的动作,这个动作的好坏关系到我们整个系统。这是我们2019年的一个重点方向,如果打通设计和生产这两个环节,那么任督二脉就算通了一脉了。
另外,我们也很关注联合培训这部分,不仅要讲实训还要讲实操,我们认为最好是可以让员工去更好、更成熟的地方实际操练一下。
开放共享,真刀真枪拼实力
Q:您觉得目前我们国家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基础工作做得如何?装配式这种建造方式可以充分满足中国现在和未来对住宅多样性方面的追求吗?
A: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相关规范非常完备,从理论上讲,在这样的安全体系规范下,安全性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大家总认为不安全,这个原因就是对施工环节的不信任。我之前在各地进行过一些现场巡查,我发现施工环节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存在灌浆套筒孔漏打或没打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跟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有关,一方面跟设计人员的设计与现场施工发生冲突有关系。所以,为了解决大家对安全性存有疑虑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核心工作还是尽快地培养有素质的职业工人和更合适的设计人员,同时,生产出更简单、连接更方便的构件,发明更有效的连接方式。
我觉得现在装配式在房建领域还没有表现得很出彩。我们现在的装配式建筑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体化建造的模式。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更多的是工业制造的设计,它的设计是怎么把构件有效地连接和搭配起来,它应该是有多种可能性的。现在的情况是,构件设计采用传统思维设计,构件由工厂生产,这很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
Q:经过爆发期之后,2019年,我们走到了什么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事情?
A:2019年的市场依然是由政策推动的,不过,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建造行业也会受到影响,大家到了真刀真枪拼实力的阶段。我认为,装配式建筑的黄金时代远远未到,现在只是初创时期,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9年,这个行业要开始学会怎么经营。2017年、2018年的时候,我们关注怎么做起来,经过这两年的大浪淘沙,会做的活下来了,不会做的被收购或退场了。所以,2019年是怎么能做好的问题,企业要经营好,获得自己的市场,大家开始从千篇一律走到百家争鸣。装配式建筑市场非常庞大,可以有千万种可能性。日本都没有经历过那么好的装配式建筑时代。我觉得中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征途是很伟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给我们提供发展模板,我们只能独自探索。
另外,我觉得没有必要关门自守。现在各大企业都在做自己的事情,缺少一个有效的机制把大家串联起来充分共享信息。
开发商方面,我们曾做过统计,一些大型地产开发商真正建设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总量是很少的,开发商的动力明显不足。但随着人工价格和其它费用的上涨,以及房价调控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的到来与政策推动发展之间的时间差在不断缩短,未来开发商会由衷地爱上装配式建筑的。
在这一时期,政府和企业可以做好市场培育工作,让合适的设计人员、合格的职业工人成长起来,然后政府再通过弹性的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突显出优势,例如通过对不同施工项目进行不同的施工时间的限制等,让甲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装配式的好处,那么最终的效果会比“一刀切”好很多。
本文刊登于同济大学《建筑工业化》杂志
2019年第1期19-21页
采访 | 张孙明烁
(责任编辑:何雯丽)
延伸阅读:
寻找遗失的工匠精神 闲话装配式:设计和生产的恩怨情仇 如何实现“拼”建筑,切不可急于求成(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