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樊则森 > 以工业化、信息化的新型建造方式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
《意见》既是对2016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印发实施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总结完善,也鲜明地提出了我国建筑产业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路径以及要点。与此同时,也坚定了全行业继续推进工业化建造方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深入学习,我个人理解,《意见》的落脚点是在新的历史时点,以工业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三化合一的新型建造方式,推进产业变革,践行绿色发展,将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新型建筑工业化”首先是工业化,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大部分工程建设方式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现实,要继续发力,既抓生产关系,又抓生产力。一方面,要通过改模式,积极推进责任主体明确、清晰,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总承包工程建设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通过转方式,持续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的工业化建造方式,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十三五”取得重大进步的基础上,接力抓好“十四五”期间建筑工业化的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其次是信息化,要积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设计软件,打造行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全方位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信息化的手段,促进设计成果的数字化,建造方式的智能化,管理科学的信息化,并打通过程全部壁垒,实现全要素的数字化集成,信息化整合,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促进建筑行业提质增效。
新型工业化建造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绿色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以绿色建造为手段的建造过程的绿色化,二是以绿色使用为目标的建筑产品的绿色化。我们要以过程的绿色化,实现目标成果的绿色化,同时要充分理解绿色建造的核心内涵,在建造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以人为本,追求建造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功能和造价的统一以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最大化。另外,还要用绿色建造的方式,实现资源节约、能源减量、发展方式可持续的绿色建筑产品供给,减少建筑垃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健康指数、环保指数、宜居指数,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让建筑更美好!
以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三化合一为特征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的建筑产业革命。这其中,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手段,绿色化是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矢志不移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在此过程中要有先导意识,深刻认识工业化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工业化,实现前端拉动作用,以工业化的组织模式促管理模式变革,以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促生产方式变革;同时要对标制造业,积极改革建筑业的市场选择机制,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为代表的,能够支撑设计、采购、制造、施工一体化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此外,我们还要有产品意识,将工业化建筑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和营造,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业化建筑实践,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进在建筑业全面应用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的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同时要全面对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提供质量更优、品质更佳、性能价格比更好的建筑产品,以满足供给侧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信息化是手段,我们要更加全面地用数字来描述建筑,不仅对设计成果进行BIM的设计协同和表达,而且要立足于将数字设计的成果用在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施工环节,并实现对建造过程大数据的回逆、收集和管理,形成设计建造一体化的数字建造平台,实现建筑全过程、全链条的数字孪生,全面支撑建造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
绿色化是目标,高质量发展是以不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是在绿色发展观统领下的有质量的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一定要带来全面的绿色发展。从宏观层面,新型建筑工业化要实现我国全部疆域的绿色化,我们可以通过绿色建造,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建筑业不再依赖开山采石,挖河淘沙来获取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观层面,新型建筑工业化要形成城市层面的建筑循环经济;微观层面,新型建筑工业化将提供绿色建造方式,最终建成绿色建筑产品。
(编辑:奚雅青)
延伸阅读:
建筑学的新边界——新型建造方式的跨界与融合 樊则森:标准化设计≠ 标准设计,标准化设计≠千篇一律,标准化设计≠专业拆分设计! 技术之美——装配式建筑的魅力(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