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陈 彤 > 陈彤:装配式建筑迎来顺势而为的变革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十所所长、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建造高品质建筑。从产业链的组成看,以往的发展诉求和技术推广是点状的、自下而上的,逆水行舟很难。但进入2017年,装配式建筑迎来一个全新的、顺势而为的变革”。在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十所所长、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彤道出了自己的思考。
新时期EPC的发展应有新的思路
中房智库:在建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推行工程总承包(EPC)被称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为什么设计企业牵头的EPC比较不容易实现?
陈彤:常见的工程总承包以往多是以施工总承包为主要内容,现在倡导的新型EPC已经更强调设计和技术研发的作用。除此之外,新型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还应有投资开发战略和资金支持,产业链各方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把建设过程的交接棒变成共同跑一棒,发展才能顺畅。总结起来是投资引领,技术贯通,施工与生产并重。我们BIAD参与组建而非牵头的北京市首家新型EPC企业,正是包括了上述关键要素。
关于设计企业牵头工程总承包,技术人员或企业如果去牵头组织投资开发和施工生产,能做好的固然非常令人钦佩,但这真的很难!设计企业规模、业务面有限,承接EPC项目的规模、项目把控能力以及今后发展是有“天花板”的。再换个角度想,设计企业牵头工程总承包,实际上是在总承包领域多了参与者,产生的效益好像既不是设计领域本身真正的增量,也不是整个建筑行业的增量。
设计企业 “授人以渔”是发展着力点
中房智库:除了工程总承包模式外,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设计企业还有哪些发展模式?
陈彤:装配式建筑更像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建筑产品,需要设计师的工匠精神。大多数设计师都更愿意创作地标性建筑,为社会留下具有独特印记的作品。如果能够认识到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建造方式,“功能可复制”的建筑包括住宅、办公楼、学校、酒店甚至体育、文化类建筑,都可以适用装配式的建造方式,设计师把作品情怀和和产品思维主动结合,职业生涯一样可以很精彩。
设计企业的属性是轻资产、智力密集型,除了工程总承包模式,还有没有轻资产发展之路?我们暂且把装配式建筑设计比作一个新的闯关游戏:第一种,先行者“替人闯”——若是竞争同一个项目,有抢人饭碗之嫌;若是专项技术分包,后发者没学习新业务,行业没有增量;若是后发者抢些人才以求追得快些,还是原有模式竞争,单个企业闯关的快慢有所变化,但行业增量仍然有限。第二种,先行者“自己闯关更多”——集成设计,是先行者自我完善。第三种,“给攻略,自己闯”,给同行或客户提供简单咨询,他们自己闯关——这是新型技术服务。第四种,“给攻略,陪着闯”——即全过程工程咨询。我觉得,新型技术服务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是今后设计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授人以渔”,带动同行及整个行业水涨船高。
装配式建筑迎来顺势而为的变革
中房智库:如何研判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研判理由是什么?
陈彤:我们应该暂时跳出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范畴,看看现在房地产业发生了什么。
从2016年11月北京海淀永丰产业基地开始,土地供应的方式和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需要通过三道“门槛”:第一是限价,第二是自持,第三是建设方案。我们具体看第二和第三道门槛。第二道门槛是建筑产品的属性由销售转变为自持,体现建筑是用来“住和用”的,不是用来“炒”的。第三道门槛是技术要求,北京明确为“绿色+装配式+其他节能环保技术应用+规划设计方案+自持运营方案”;上海的“复合式出让”也是“物业+全装修+装配式+绿色+获奖”的多维度评价。相比以前只比规划设计方案,这已不是任何一家设计企业可以单独完成。如果说前述的“集成设计”还只是局部思考,土地供应这个源头环节的国家发展要求才是“集成设计”和行业变革的真正背景。北京目前一些项目的情况是,开发商在竞争中要承诺达到绿色三星、100%实施装配式建筑才能入围。
与此同时,2017年2月至6月,密集出台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 》、《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通知》、《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很多政策文件,相互之间密切关联,不是孤立的。如果仍按原有模式试图找到变通方法,肯定是不行了。
新的要求预示着整个行业的变革是自上而下的,房地产业从原来的利润最大化导向,转变为必须落实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高品质导向。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建造高品质的建筑,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重要载体。开发企业原有经营模式面临颠覆,开发商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变,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已面临全新的挑战。我们只有顺势而为,做出自身的努力去主动迎接这场变革。
延伸阅读:
要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装配式建筑 设计企业践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