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陈 彤 > 要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装配式建筑

要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装配式建筑

2020年01月09日

打印专业人士:陈 彤   来源: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网(ID:ind-building)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彤


创新发展必须有情怀


记者:陈总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陈总:我只谈一点建议吧。目前,绝大多数联盟成员都是产业链上的乙方企业,包括设计、施工、装修、构件、制造等等。无论是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还是其他方面考虑,我都建议多吸收有情怀、愿意投资、愿意在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创新发展之路上共同前行的建设和开发企业进入到联盟中来,这样的甲方和客户才是更值得珍惜的资源。


举一个例子,北京市近几年装配式建筑的实践与应用,最倚重的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无论以北京院、中国院、住宅院等为代表的设计企业,还是施工、装修、构件等各环节企业,其引为自豪的技术体系应用最多的项目都是由保障房中心提供的。之所以能够为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提供项目的实践机会甚至增加的成本,是因为保障房中心的领导和专家们“为社会提供高品质住房”的境界和情怀!这样的企业应当在联盟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多听听需求方的声音


记者:您对装配式建筑行业当前政策、市场环境的理解?


陈总:建设企业和上游企业,他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他们认为什么样的政策更适合,应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


同行们都在说自己的技术是一体化或者是全定制,那么我们为谁一体化?为谁定制?我们应该先梳理出最优质的甲方和客户,把他们吸引到这个创新联盟当中来,他们不一定进技术专家委员会,但他们高品质发展的合理需求应当是政策制定和技术发展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中国从来不乏技术人才,技术发展和创新非常重要,但相较而言,我认为往哪走(方向)更重要。


从“12字”理解装配式建筑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让普通老百姓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装配式建筑?


陈总:执着于装配式建筑实践,我有一个初心:让我的家人和后代生活在高品质的好房子、少污染的好环境中。那么,我的家人、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无论是不是这个行业的,他们怎么能听得懂,能知道我在干什么,跟现在工地上干的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他们听懂了,我们才会获得最重要的支持!现在最常见的比喻有两个:一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是从行业升级、工业化的角度说的。但是,汽车是易消耗品,快速更新,而房子(建筑)是50年、7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耐用品,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比喻就有局限性;二是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看似特别接地气,是不是同时有一种这样的房子不安全的感觉呢?!我反对这个比喻。我觉得把这种建造方式浓缩成12个字,叫“工厂精密制造、现场安全组装”就好。


在工厂精密制造,代表了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复合要求;在工厂精密制造,不就是为了比现场手工工艺的好吗?在现场,不管是钢结构的、木结构的、混凝土结构的,无论采用哪种连接和组装方式,只要达到安全就好。不用比喻,普通人一定听得懂、易接受。


联想到政策的制定和技术体系的推广,一定要让初涉装配式建筑的地区和企业听得懂、易上手。很多地区在制定政策时会深入地讨论预制率、装配率的门槛到底应该在哪;结构、工艺工法、装修等各自占比多少,这非常重要。如果这个过程通俗化,我觉得是适合就好。


适合就是一定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记者:这适合如何理解?


陈总:我曾经参与过几个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的制定,有时感到担心和无奈。某些地区的基本产品的产能都不足或者暂时没有,就把政策标准定得特别高,看似高标准要求了,可能会造成为了达到某个高标准而去东拼西凑,这就麻烦了。地区制定政策、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往往第一件事情是去调研和对标,总体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调研、对标完了,请一定再仔细看看自己周边的产能情况、产品品质、产业链乙方企业的组合和技术水平等关键要素甚至运输能力能否达到这个标准的要求,如果不匹配,成本、时间、效率等所有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一概体现不出来。


住建部领导经常强调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要积极稳妥发展,我理解就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如果为了完成高大上的课题或者是目标,把个别的一两个维度过分强调,却没有做好综合维度的匹配,会对装配式建筑发展起负面作用。


百战之后再思考


记者:请问您对行业发展有何思考和展望?或者说有何建议?


陈总:非常幸运,我们也算是新时期装配式建筑的先行者。当然也经历过坎坷和低谷,我一直希望我们能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坚持并且活下来,坚持到光明前景的实现。正因如此,对于这条发展之路我始终抱有敬畏感,对于给出建议更是慎之又慎。


现阶段至少从我个人来讲,还想百战之后再多沉一沉。如同读书,是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把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做一下复盘,把我们的思考进一步梳理。经过再思考、再实践,如果有价值、有机会,一定与同行者分享。


(责任编辑:何雯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陈彤:装配式建筑迎来顺势而为的变革 设计企业践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

评论总数 0最新评论
正在加载内容,请稍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预制建筑网保持中立。

连接件
三一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