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樊则森 > 樊则森:对标“中国制造2025” 实现跨越式发展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对整个建筑行业产生了影响。行业中一批有亮点和特色的实践成果与案例也得到了推广。
对此,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樊则森对《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表示,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显现出如下特点:产业主体快速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国家顶层制度框架初步搭建形成,各地政策积极跟进;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标准规程不断完善;创建示范城市,用示范作用刺激行业主动发展;产业基地全面铺开,龙头企业逐步显现。
“我们应该顺应行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和发展方向,积极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深入加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对标‘中国制造2025’,实现装配式建筑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的跨越式发展。”樊则森说。
吸收先进经验 发展特色技术产业体系
“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程度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装配式建筑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樊则森坦言。
他举例说:“比如德国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建筑材料和建造体系的应用,体系化地使用标准化和模数化的通用部品部件,以及与工业4.0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值得认真学习。日本的很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专有体系,并且具备完备的配套产业及部品供应链。在内装方面,其采用的主体与机电内装分离的SI技术,实现了现场的干式作业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新加坡在装配式建筑中注重市场的培育、配套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积极扩大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度,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樊则森表示:“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又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道路:
首先,我国应在政府投资项目中重点实施装配式建筑,并逐步全面推广;
其次,要注重政府引导、市场培育、企业推进的模式,在政策总体目标的引领下,逐步通过市场导向,引领整个建筑行业向着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的方式转型;
最后,我们从业者要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经验,逐步发展出适应我国特色的若干先进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形成独具特色、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其可复制、可推广。”
理性面对痛点 走出思维困境
回归到整个建筑行业,目前诸多企业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方面还力不从心,行业及部分企业也面临着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
对此,樊则森认为,推广装配式建筑存在的困难有很多,做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不盈利是最大的困难。其实这只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阶段性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相关人才的逐渐增多,企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以及政府在装配式建筑行业方面的扶持力度,包括税收、金融支持以及面积奖励等等,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利好,建造成本也能随之降低,有些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已经实现盈利。
他补充道:“大部分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企业管理层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以前,并没有从内心去接受装配式建筑,没有走出思维的困境。同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实践、去研究,多是‘坐而论道’,自然看不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
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
樊则森认为,装配式建筑整体发展前景光明,但现实情况是整个产业市场尚未形成,很多企业做了很多创新和引领性的工作,但“赚得眼球,未得实惠”,前行的道路还很坎坷。所以需要我们加大市场培育力度,让更多的优秀企业赚到钱,才能真正体现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优势,真正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谈及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樊则森认为,目前,我们处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新时代,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等新的技术促使装配式建筑行业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性集成建造的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要全面吸收工业化、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将智能建造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要遵循系统性装配、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发展规律,大力推行“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的建造方式。
延伸阅读:
以工业化、信息化的新型建造方式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建筑学的新边界——新型建造方式的跨界与融合 樊则森:标准化设计≠ 标准设计,标准化设计≠千篇一律,标准化设计≠专业拆分设计!(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预制建筑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预制建筑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书面来函联系。
[责任编辑: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