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引自:东方出版社,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第208页)我们可以看到,在珠三角的很多电子工厂里面,成千上万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者更低的女工,在日以继夜的生产(组装)电子产品,原因就是,需要精密控制的、复杂的、重复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由机械来完成的,而最终的装配工作通过技术措施能够保证任何人来做都不会出差错。
对现场的预制装配施工的工人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做预制装配的施工队就应比传统施工的施工队技术水平高。工业化住宅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现场的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的工程质量。如果一定要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能进行装配施工,就不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了,工业化住宅应该形成一系列的工业化住宅部品生产标准、施工安装标准及其简单易用的安装手册/操作规程,让任何一个人经过简单的培训都能够进行操作,也就是说,在中国现行条件下,工业化住宅要以技术手段来解决操作问题。曾经听到世界500强企业欧文斯科宁曾经花费巨大代价研发过一种弹性套垫,垫在固定墙板的钉子下面,防止工人将钉子钉得过紧,损坏墙板。如果没有这种弹性套垫,工人就不一定能够控制得住钉钉子时的力度,也就不能保证墙板不被破坏。我也在YKK AP的工厂里面看到过一种操作工具,通过一种定位装置,即使是处于实习期的女工都可以分毫不差地将垫片粘贴在铝合金窗型材的特定部位。这都是以技术手段解决操作问题的成功案例。工业化技术应该保证每一个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借助工具保证产品的精度,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样的道理,这种原则也适用于我国的工业化住宅生产、建造的各个环节。
住宅的工业化是几代人的梦想,但是受到市场、成本、认识的局限,认识上有一些误区。和欧美、香港、日本相比较,我们走得太慢,希望我们能够尽快走出误区,吸取别人的经验,用一半或者更少的时间完成别人历经20多年走过的工业化住宅技术发展道路。